|
一部曾經熱播的電視劇《警中警》引起一樁糾紛——該劇涉嫌侵犯衡陽作家廖清生的著作權。2月10日,廖清生狀告黑龍江省公安廳陳春山、湖南電視台以及山東省兩家影視公司一案在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開庭審理,廖清生向4被告提出了賠償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共計120萬元,並支付12萬元律師費的要求。據悉,這一糾紛自2006年來已數度對簿公堂,而此次尤為關鍵。其後將有多家省級衛視面臨訴訟之苦。
聯合攝製電視劇
據該案件的原告、湖南省衡陽市作家子非魚(筆名,原名廖清生)介紹,2001年11月,廖清生應邀到長沙市公安局督察隊體驗生活。
2002年春,他開始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長沙市公安局優秀督察虢長服為原型創作了《警中警》小説和20集電視連續劇《警中警》文學劇本。
2002年4月,廖清生與當時正在湖南電視台電視連續劇《9 1絕案》劇組工作的傅樂簽訂了一份20集電視劇《警中警》合作意向書。為表明身份,傅樂出示了“湖南電視台衛視頻道24集電視劇‘9 1絕案攝製組製片主任’”的名片。同年7月,傅樂以《警中警》攝製組製片人名義(甲方)與廖清生(乙方)簽訂了《劇本協議書》。
雙方約定:廖清生將該劇本交給甲方,甲方有改編權和攝製權。甲方有權在兩年內與任何單位或個人聯合攝製該電視劇及決定該劇的主創人員,乙方不予干涉。乙方則享有該劇的署名權。電視文學劇本署名權由乙方獨享,編劇署名權乙方居首位。協議書還確認廖清生獨享該劇的電視文學劇本出版發行權等相關權利,並約定甲方按每集8000元付給廖清生費用,共計16萬元。
湖南電視台在得到子非魚的劇本後,邀請黑龍江省公安廳陳春山、子非魚等人一起研究修改劇本。此後,湖南電視台就《警中警》電視劇攝製向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申報。2003年3月4日,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作出了廣發編字(2003)157號批復,許可湖南電視台攝製20集電視劇。《警中警》編劇為陳春山、子非魚等。同年3月19日,湖南電視台與山東三冠影視電視實業公司、湖南省公安廳決定聯合攝製20集電視劇《警中警》,並簽訂了一份“聯合攝製20集電視劇《警中警》協議書”。
2003年11月,該劇在長沙和濟南同時開機攝製。2004年3月攝製完畢。之後,該劇先後在全國各個省市電視台播出。
始末
廖清生在接受採訪時稱,他是在湖南衡陽看到這個電視劇後,發現它嚴重侵犯了自己的權益。原因是,自己獨創了《警中警》小説和電視劇文學劇本,該劇的原創編劇唯他一人。但電視劇的片尾字幕卻為“原創編劇陳春山(執筆)、子非魚、黃蘭蘭”。其二,在2002年7月簽訂的協議書中約定:子非魚享有該劇的署名權,電視文學劇本署名權由原告獨享,編劇署名權原告居於首位。在後來湖南電視台組織的改編中,他也起了主要作用。但是該劇的片頭字幕顯示編劇人時,卻沒有自己的名字。
他的代理人、湖南南舫律師事務所律師羅萬里認為,對方剽竊了子非魚《警中警》電視文學原創劇本,侵犯了原告的原作品著作權、改編作品的著作權、《警中警》小説作品的著作權。羅萬里稱,《警中警》的原創編劇只有子非魚,而在這部電視劇的片尾字幕顯示有三個人,陳春山成了執筆人。《著作權法》第12條規定:改編、翻譯、註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産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註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
該劇的編劇之一——陳春山則指出其中經過並非廖清生所述。播出的電視連續劇《警中警》劇本(以下稱“陳劇本”)是他和張輝力合作的作品,絕非是從廖清生創作的《警中警》(以下稱“廖劇本”)改編或修改而來。
在其博客中,陳説,2002年夏,在全國督察處長會議上,湖南省公安廳督察處李鋼處長與黑龍江省公安廳督察處處長劉國慶談到李正在抓一部反映督察題材的電視劇,但感覺手頭兩個劇本質量都不行。
劉國慶向李鋼推薦了陳春山。雙方多次溝通後,他寫了一個劇本大綱。獲得認同情況後,湖南省公安廳出函,借陳春山到長沙創作《警中警》。
2002年11月下旬,他到了長沙,由湖南省廳督察處和製片人傅樂安排食宿。經過幾天思考後,他向李處長和傅樂&&,廖清生提供的劇本大綱沒有借鑒的價值,應另起爐灶。後來之所以在以後的編劇署名時將廖清生的名字列在自己後面,是因為其他人所做工作導致。之後,他與傅樂簽了創作協議。這個劇本創作協議約定了自己完成的期限和應得的稿費,並付了他1.6萬元定金。
陳春山稱,長沙創作的兩個多月時間中,既未參照廖清生的劇本,更未與其商討過劇本創作細節,自己並不知道向廣電總局申報立項的文件和批復。直到《警中警》開拍以後才得知,申報名單上編劇為陳春山、廖清生、黃蘭蘭。
陳春山説,自己在獨立創作完成“陳劇本”劇本後,於2003年1月20日,湖南省公安廳和《警中警》攝製組組織有關專家對廖某、黃某、陳春山3位作家的3個劇本進行了研討。他創作的“陳劇本”得到專家的認可,決定以此進行攝製。但後來投資人踐約,湖南&暫無資金投拍該劇,傅樂無法履行創作協議。而山東三冠影視公司總編輯、自己在中戲的同學張輝力得知該劇本攝製有困難後,決定投資與湖南電視台和省公安廳合作攝製這部劇。三家聯合拍攝協議中寫道:“三方同意採用湖南公安廳組織創作(陳春山同志撰寫)的劇本拍攝該劇。”
後經與李鋼和傅樂商談,張輝力代表三冠影視公司同意支付在湖南省公安廳李鋼和湖南&製片人傅樂組織創作劇本時投入的前期費用,計8萬元,作為劇本項目轉移的費用。隨即,三冠影視公司又與陳春山簽訂了創作劇本的協議。他在收到三冠影視公司的定金後,退還了傅樂的定金1.6萬元。至此,陳春山與傅樂簽訂的創作協議因傅樂違約而解除。爾後,陳春山應邀與張輝力創作了《警中警》第二稿、第三稿劇本。從《警中警》第一稿到第三稿,與“廖劇本”風馬牛不相及,兩者相同的只是劇名和題材。
狀告侵權
然而,這一糾紛在廖清生與陳春山對簿公堂之前,卻是以廖清生起訴湖南電視台未支付劇本改編權和攝製權轉讓費開始的。2006年長沙市中級法院開庭審理此案。庭審焦點集中在《警中警》電視劇是否基於廖清生的劇本改編和修改攝製而成;受讓《警中警》文學劇本改編權、攝製權的主體是被告湖南電視台,還是傅樂個人?
2006年5月9日,長沙中級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為根據湖南電視台向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申報材料及最終完成的劇集中均將原告列為編劇的事實,認定該電視劇所採用劇本與原告廖清生所創作的劇本的關聯性。並認定受讓《警中警》文學劇本改編權、攝製權的主體是湖南電視台。因此須支付廖清生劇本改編權和攝製權轉讓費16萬元。
湖南電視台對此判決不服,上訴至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同年8月,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維持一審判決,駁回上訴。
2008年10月6日,廖清生向長沙市中級法院起訴陳春山、湖南電視台、山東省三冠電影電視實業公司、山東省輝煌世紀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整體剽竊了原告原創的《警中警》電視文學劇本,侵犯原告的原作品著作權;判令四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和精神撫慰金;並在所有播放過《警中警》的電視台和刊登過侵權信息的媒體公開賠禮道歉。目前此案正在審理之中。
系列訴訟凸顯法律空缺
廖清生的代理律師羅萬里、羅淳等人認為,該案暴露出法律在保護知識産權方面存有若干瑕疵和不足。例如:認定剽竊(抄襲)的一般原則或標準是什麼?該標準應由誰制定?羅萬里認為,《著作權法》保護的是作品的表達,而不是思想。而如何具體界定剽竊、抄襲,在法律上沒有具體的規範性標準。按照通常的解釋,“著作權法”所稱抄襲、剽竊,是同一概念,指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從抄襲的形式看,有原封不動或者基本原封不動地複製他人作品的行為,也有經改頭換面後將他人受著作權保護的獨創成份竊為己有的行為,前者被稱為低級抄襲,後者被稱為高級抄襲。從實質上看,剽竊或抄襲就是作品的具體表現形式的“據為己有”。目前,文化界的剽竊或抄襲不是簡單的照抄別人的作品,而是採用“揉碎重組”式或攪拌式的方法,進行實質性的抄襲。這個情況,也被稱為“現代解構性的抄襲”。毫無疑問,這給是否剽竊或抄襲的司法認定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需要某個標準或原則性的判斷依據,司法上才能保持它應有的規範性和權威性。
羅萬里、羅淳&&,文化體制改革與體制外文化作者的權益保護值得關注。自2006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其目標之一是建設文化市場。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文化體制改革有了一定的進步。但不能否認的是:文化市場體系改革和發育相對遲緩,體制內的文化人因為“體制性松綁”和政策推動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享受了轉軌時期體制內資源和市場的雙重好處。而體制外作者唯一的期盼就是希望通過市場讓自己的作品獲取效益。如果文化市場機制建立不起來,版權的交易就不會體現平等自願的原則。
這些體制外的作者往往出身“低微”,有的人生活非常貧困。他們是文化界的“弱勢者”、“草根族”,往往以放棄報酬和低價出售版權來得到出頭露臉的機會。加快建設一個公平、公正、透明的文化市場,是對他們權益保護的重要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