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電影集體狂歡不能倚仗大片獨舞
    2009-02-17    作者:李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08年國産電影406部,能在全國35條院線上映的不超過100部。其中,8部影片的票房總和超10億,佔總票房四分之一。

    “從年初二到年初七,影院裏的人流就沒有斷過,黃金時段裏更是人滿為患,很多熱門影片都是一票難求。”首都電影院副總經理於超接受筆者採訪時這樣説。
    春節期間,京城各大影院涌現觀影熱潮。網友“蔚藍晴空”在博客中寫道:“看著男女老少蜂擁而至的熱情,很難想象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已經在中國蔓延開來。”
    據統計,春節7天,全國電影票房超過1.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0%以上。“這1.5億元的票房絕大多數來自國産電影。”於超説。
    2月14日“情人節”,各地電影院延續了春節期間的火爆。筆者走訪了京城幾家影院,在每一家影院,到處都是排隊買票的長龍和擁擠人潮。UME國際影城雙井店的業務經理滑勇説,“2月14日這一天,以我們影院的情況看,國産片票房佔總票房的64.1%,新上映的幾部進口大片都沒能搶走國産片的風頭。”
    事實上,不獨春節,也不獨情人節,2008年以來,國産電影票房紀錄被不斷刷新。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1月初宣布,中國電影2008年全年票房突破43億元,國産影片市場佔有率大幅提高,超過總票房的60%,連續6年超過進口影片。在票房10強中,國産電影佔8個席位,其中《赤壁》、《非誠勿擾》、《梅蘭芳》、《畫皮》、《長江七號》等影片均票房過億元。
    雜誌編輯朱玲是一個“超級”影迷,她説:“2008年,‘滿城儘是古裝片’的時代終於結束了;可供選擇的國産電影越來越多,不少名不見經傳的小成本電影都讓我眼前一亮。”
    2008年,隨着古裝大片熱潮的漸漸退去,中國電影人開始探索不同類型的電影。在2009年賀歲檔上映的15部國産電影中,影片種類不僅包括以往熱門的喜劇片、愛情片、武打片,還新增加了女性題材電影和動畫電影等。國産電影領軍人物陳凱歌和馮小剛,也回歸各自專長:陳凱歌重走文藝路線,試圖以《梅蘭芳》“收復失地”;馮小剛的《非誠勿擾》超過3億元的票房,再次印證了“馮氏幽默”的號召力。
    此外,一些中小成本影片,如《十全九美》、《李米的猜想》、《保持通話》、《我叫劉躍進》、《即日起程》。雖然在包裝、宣傳等方面無法與商業大片分庭抗禮,但它們或以獨特構思或以另辟蹊徑的敘事風格,為國産電影帶來了勃勃生機。
    影評人劉邦邦&&:“國産電影經歷了徬徨期後,中國的導演已經開始明白為誰而拍電影,開始根據觀眾的口味來尋找定位。”劉邦邦還認為,國産電影能夠逆市上揚,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電影銀幕的增加、觀影環境的改善,這使得人們願意重歸影院。
    據統計,截至2008年年底,全國新增影院118家,總數達到1545家;新增銀幕數570塊,平均每天新誕生1.56塊銀幕,全國銀幕總數達到4097塊。
    而於超則認為,國産電影取得票房佳績,是逐步累積的過程。“近幾年,國産電影的商業運作模式逐步走向成熟,從融資、拍攝到製作、發行、宣傳,每個環節都更加合理,這使得國産電影從‘量’到‘質’都有了很大提升。”
    面對令人信心十足的數據,媒體同樣叫好聲一片:“國産電影即將迎來春天”、“國産電影票房、口碑實現雙贏”……
    然而,繁榮的景象難以掩蓋國産電影的缺陷和不足。北京電影學院的郝建教授和四川大學廣播電影電視係的曹峻冰教授在接受筆者採訪時都&&,國産電影在票房上的熱鬧,並不能佐證它們在整體水平上的提高。
    “雖然幾部國産影片在某種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它們卻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目的,甚至有些嘩眾取寵,存在着題材狹窄、故事老套、樣式單一、缺少關懷意識的缺陷。”曹峻冰教授説,“而且,統計數字裏充斥的多是低成本影片,絕大多數根本沒有進入主流院線。”
    據統計,2008年的國産電影有406部,能夠在全國35條院線上映的不過100部左右,大多數的電影都無法和觀眾見面。而且,國産電影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靠“大片”在支撐。數據顯示,僅《長江七號》、《大灌籃》、《赤壁》、《功夫之王》、《畫皮》、《梅蘭芳》、《葉問》和《非誠勿擾》這8部影片的票房就超過10億元,佔去總票房的四分之一。
    而郝建教授則指出,國産大片有好票房,很大原因在於我國的電影市場商業化不徹底——國産片在檔期、放映時段等方面得到很多優待政策。
    中影集團新聞發言人翁立先生也指出,“我們不應該只是關注國産電影的數量和票房,應該更加關注國産電影的質量,扶植年輕導演,推動中小成本電影的發展。”他認為,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應該以中小成本的電影為主,而不應該讓大片唱“獨角戲”。
    此外,雖然國産電影的類型日益豐富,但遠未達到“百花齊放”的程度。劉邦邦就認為,“類型片方面,國産電影還存在很大的空間有待挖掘,比如説倫理劇、驚悚劇等題材,都值得電影人去努力。”
    “國內電影人往往缺乏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跟風和模仿問題比較嚴重,某種題材取得成功,大家就一擁而上進行簡單複製。今年的賀歲片《游龍戲鳳》、《瘋狂的賽車》等喜劇題材取得了成功,據我所知,目前很多導演都在籌劃拍攝喜劇片,估計今年的國産電影又將迎來一股‘喜劇熱潮’。”
    國産電影的“內憂”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外患”更是不容忽視——隨着經濟危機的深入,作為文化産業一部分的國産電影也難以獨善其身。曹峻冰教授指出,經濟危機令眾多小成本電影融資更為困難,影院投資的步伐將放緩,而且國産電影中的半壁江山——合拍片的創作勢頭也將會減弱。翁立則認為,經濟危機也許是國産電影的一次機遇,“面對危機,人們不願意進行大額投資與消費,卻願意在電影中尋找溫暖與慰藉,釋放生活中的壓力,這就是所謂的‘口紅效應’。如果國産電影能夠利用這次經濟危機,化‘危’為‘機’,那麼,國産電影勢必會邁上一個新的&階。”
    顯然,國産電影的繁榮路徑,眼下,並不清晰。

  相關稿件
章子怡亮相柏林電影節任頒獎嘉賓[圖] 2009-02-11
我動漫電影網游産業去年逆勢大增出人意料 2009-02-05
南寧電影市場依舊“牛氣十足” 2009-02-04
溫情片、喜劇片風靡全球電影市場 2009-01-22
建議開平價電影院 票價為5至10元 200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