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最後一個季度,美國的消費價格指數按年率計算下跌了近13%,包括服裝、電視、傢具在內的各類商品都在以折上折的優惠促銷。不過,通貨緊縮似乎並沒有出現在佔美國經濟比重最多的行業——服務業中。大學學費在2008年上漲5.8%,醫療和法律服務收費標準也有所上調,甚至與退稅相關的費用都不降反升。 這種反應在價格上的不一致性讓人們開始質疑對經濟衰退的慣常解釋,而且從中也可以看出美國政府應對經濟下滑的努力迄今一直鮮有成效的原因。 試想,如果奧巴馬政府苦於應對的需求不振是時下美國經濟陷入困境的唯一原因,那麼我們看到的應當是物價的全面下跌。然而,數據顯示,2008年美國商品價格水平下滑4.1%
,而勞務價格水平卻上升了3%。當前的情況顯示,供給過剩(特別是製造業)至少也是同樣重要的因素之一。 政府應對通貨緊縮的利器——低利率、金融援助計劃和一攬子經濟刺激法案——雖然可以推動需求增長,但在供應過剩面前卻無能為力。全球製造業的産能過於充足,這意味着物價還將進一步下跌,更多的工廠將面臨倒閉。 這並不是説,奧巴馬沒有必要推出近90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我們應當對刺激方案有更為現實的預期。畢竟經濟刺激方案在挽救經濟下滑方面還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雖然它並不能阻止某些産能過剩領域的持續收縮。例如,全球汽車業的産能每年能達到9000萬輛,但眼下的實際産量只有約6600萬輛。而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實際産量也只佔其産能的62%。 對於美國製造商來説,全球産能過剩意味着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特別是汽車和鋼鐵等需要和廉價進口商品競爭的行業。摩根斯坦利經濟學家理查德?伯納指出,産能過剩已經帶來了惡性循環——實際産出、價格和利潤都在下降。 對於經濟學家來説,産能過剩是個令人捉摸不定的概念:人類的需求是無限的,世界上怎麼會生産出過剩的東西呢?問題的關鍵在於,很多商品的價格還沒有降低到可以吸引足夠買主的地步。那麼,在供需達到平衡之前,除了降價,也應當減少實際産量。 如果所在的行業産能過剩,企業應該怎麼做呢?首先,可以利用寶貴機會加緊並購。業內人士指出,通貨緊縮可以讓企業以低於重置成本10%-20%的價格購買資産。此外,通貨緊縮還意味着未失業者的購買力將相對提高,這也能讓企業受益。
(肖瑩瑩編譯自2月16日美國《商業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