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返城農民工找工心態迥異[圖]
    2009-02-02    作者:李劍平    來源:中國青年報

    杭州市蕭山區勞動力市場擠滿了找工作的返城農民工。李劍平 攝
“60後”陳和平:城裏沒有我吃不了的苦

    一句“放下筷子、吃完年夜飯就想著怎麼找事幹”的話,道出了陳和平的幾多艱辛與困惑。
    這名莊稼漢,1962年11月出生在安徽省郎溪縣畢橋鎮燈塔村,在當地也算一個“老農民”了。1月30日,當他風雨兼程趕到杭州市蕭山區勞動力市場時,他又成了一個要找工作的“新農民工”。
    2008年,他與私人建築隊在浙江省富陽市承建兩棟農村民宅,賺了七八千元,原本想把錢包賺滿一點回去過年,可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把他刮回了皖南老家。他從未上過學,不知道什麼叫金融風暴,只是建築包工頭訴苦説:“接不到項目了,我不知道投奔誰去,你們卷上鋪蓋走人吧!”
    回到闊別一年的農村,村舍與山巒依舊。陳和平説:“除管理一下田地裏的小麥、油菜外,無所事事”,既沒見到當地政府的調查摸底人員,又沒參加什麼勞動技能培訓。1月29日,與父親吃過早餐後,這名漢子踏着泥濘的山間羊腸小道,走出郎溪縣的燈塔村,高一腳、低一腳地朝着鄰近的十字鎮方向趕路。臨近中午才到達這個有班車通往杭州汽車北站的皖南小鎮。
    登上開往浙江方向的班車,票務員告訴“45元路費”,他費了一番周折才把藏在蛇皮袋被褥中的錢包打開,把幾張皺巴巴的人民幣交給了對方。班車急馳在浙皖交通線上,老陳的心越來越沉重,“這次上哪兒去?”
    日落時分,車抵杭州。“人間天堂”並沒給這個春節後提前返城的農民工帶來多少幸運。他背着被子,朝杭州城站方向游蕩。夜深人靜時,溫差較大,路邊一晚20元的旅館捨不得住,他索性來到火車站出口處的地下通道,用背袋中的被子裹身入睡。
    次日清早一覺醒來,他聽同睡的夥計們説,蕭山區有一個勞動力市場,或許好找工作些,他就帶着行李在杭州站附近坐上了開往那裏的公交車。
    老陳沒想到,他在錢塘江南岸的勞動力市場吃了“閉門羹”。市場與職業介紹所要到2月1日才開門,陳和平足足在此閒逛了兩天。一日兩餐,每頓吃3元一碗的麵條,晚上就隨便找一個避風的角落度過。
    自己年齡偏大,又沒技術,工廠的活幹不了,只能到建築工地賣苦力。他曾跟遠房親戚到上海、寧波建築工地打工,多年來工種一直沒改變。
    對今春能否找到活兒幹,他“心中沒有底”,但他説:“城裏年輕人不願幹,幹不了的苦活、重活,我都幹得了”,這就是他的最大競爭力。在表達了對找工作的堅信後,陳和平也流露出了一分憂傷。年輕時家裏兄弟姊妹5個,他身為兄長,由於家裏窮相處了兩年多的女朋友飛了,至今未婚。“能找到活兒幹,心情還平靜。若是沒事幹,既沒住的地方,又要花錢吃飯,心情就糟透了。”

“70後”賈述強:待在城市總比回農村強

    去年10月被浙江恒逸集團裁員後,賈述強至今仍處於失業狀態。春節留守杭州,利用大量農民工回家過年的契機,找一份工作是他新年最大的願望。
    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六的長假期間,他總是重復“昨天的故事”,從租住的出租房中,步行2公里來到杭州市104國道旁的勞動力市場“守株待兔”,期待僱主的出現。可寄予的希望越大,感到的失望也越大。
    來自河南省淮濱縣王家崗鄉徐營村的賈述強,1972年3月出生,高中畢業,有16年汽車駕駛經歷,是一名有一技之長的“70後”農民工。
    找工作難的現實令他一家的生活“捉襟見肘”:租住在杭州市蕭山區新塘街道下畈朱村的房子200元/月,一個年滿7歲的適齡孩子因為父母的飄泊一直未能上學,全家的經濟來源僅依靠老婆在飯店當洗菜工每月七八百元的工資。
    “再找不到汽車司機的活兒幹,就只能委屈自己幹別的活兒了。”賈述強説,總不能長此以往吃“軟飯”,靠老婆養着吧!
    面臨回農村種地與留守城市繼續等活兒幹的選擇,賈述強非常堅決地説“不回去”,在城裏待一天就有掙錢的希望。
    他的家鄉處於淮河王家壩閘的分洪區,“不是澇就是旱,靠種地根本沒有盼頭”。徐營村2000多戶,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他講了一個非常令人震撼的故事:“村中有老人過世,有時連抬棺材的人手都難以找齊”。
    “只有出來才有出路,不管生活怎麼樣,在城市總比農村強”。雖説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找工作還沒着落,但他對認準的事非常執著。

“80後”李旦:城市“漂一代”

    雲南省馬龍縣,鐵礦探明儲量3000多萬噸,重晶石2000多萬噸。農家孩子李旦並不鍾愛這片熱土。2005年,17歲的他在馬龍縣月望鄉初中沒畢業,就與同學李時昌、尹吉瑞一同約定出去闖天下。
    3年多時間,他工作過的地方包括蘇州、無錫、上海、廣州、深圳、金華等10個城市,唯獨在蘇州工作了一年左右,其他每到一個城市都以到物流中心打臨工為主,飄泊不定。牛年春節,他一個人在浙江金華一家每晚10元的小旅館中度過。
    留守金華過年,20歲出頭的雲南小夥子主要看中國際小商品集散中心——義烏外發集裝箱裝車業務。他説:“農民工回家過年了,沒有多少人搶生意”。400元裝一個集裝箱,平均每天裝三四個貨櫃,可以月進三四千元,“好不愜意”。
    可全球金融風暴一來,小夥子的如意算盤全落空了,在物流中心每天一兩個貨櫃都裝不到,收入銳減。聽別人説杭州比金華好找工作,1月26日孤身一人來到杭州市蕭山區找工作。
    從金華出發前,他通過網絡做足功課,包括去杭州市各縣區勞動力市場坐哪路公交車,都一一記錄在小冊子上。
    這個雲南籍小夥子説:“出門在外,只要願意隨便都能找到工作。希望是老闆每月押工資的天數盡量短一些,最好是月月結清。”六七天過去了,個人工作沒有半點眉目。他就白天到勞務市場找工作,晚上不捨得花錢住旅店,就在附近的友緣網吧玩通宵。反正裏面有空調不冷,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會兒。
    晚上在網絡上,他把白天找工作的艱辛拋到九霄雲外,與認識或不相識的網友相互問候、聊天,而女朋友則留守在千里之外的馬龍老家。
    這名“80後”非常坦白地説,自己不看重工作與收入,主要是這种經歷。“一個人不能老停留在一個城市,在不斷漂泊的過程中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城市和工作”。
    本報杭州2月1日電

  相關稿件
金融危機下,農民工都要失業嗎? 2009-02-02
百萬外省農民工赴粵 九成屬返崗 2009-02-02
進城農民工:找工作有困難還是抱有希望 2009-02-02
留守城市的農民工 2009-01-23
甘肅衛孺牛:建議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 200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