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零部件業五大"痼疾"凸現
    2009-01-12        來源:市場報

  “我國零部件業到了該有所作為的時候。”一些汽車零部件企業呼籲,“汽車工業發展前期沒有意識到零部件的重要性,基礎也沒打好,時至今日,是該總結經驗、重塑産業的時候。”

布局分散龍頭企業不強

  長期以來,我國零部件産業布局分散、規模偏小、生産集中度不高。目前幾萬家汽車零部件企業遍佈全國各地,但真正達到規模要求的卻很少。
  儘管很多地方政府對於建設汽車零部件産業集群投入了很高的熱情,但目前絕大多數正在建設或已經建成的汽車零部件産業集群仍處在低端發展階段,産品附加值不高,“集而不群”的問題嚴重。
  “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産業集群的發展僅處在起步階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這些産業集群內,還普遍存在着企業‘扎堆’和缺少縱向專業化分工及橫向聯合行動的問題。”
  有關專家認為,搞好産業集群一定要有一批核心龍頭企業,不在於規模的大小,主要是在於科技創新能力要處於行業的領先位置,這樣的集群才更有生命力和競爭力。

整體配套能力較弱

  經過多年發展,雖然我國擁有一批有實力的大型主機製造企業,但是零部件、元器件的協作配套能力較弱,整體配套件製造企業與主機廠有機&&不足;部分主要企業的裝備水平不相適應,配套能力不足。
  專家分析,零部件配套企業應積極面對全球採購、擇優採購的大形勢、大環境,盡快從集團、地方、部門狹窄的配套關係中解脫出來,衝破束縛,打破門戶之見,面對更廣闊的市場,給多家主機廠配套,尋求更快、更大的發展。這方面近幾年來已取得明顯進展,今後步伐還會加快。如長春富奧集團、東風零部件事業部,就是從一汽、東風集團分離出來成立的,獨立對外的配套商。
  據了解,以歐美為代表的平行發展、獨立配套的整零關係模式,以日韓為代表的層層業務轉包、塔式配套模式,隨着跨國公司的進入已經引進到國內。中國傳統的整零配套關係,也會不斷汲取外來先進的整零配套模式,進一步促進整體配套關係。

專業化生産水平低

  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總體上“弱、小、散”局面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幾萬家汽車零部件企業遍佈全國各地,達到經濟規模要求的很少;絕大多數零部件企業沒有形成按專業化分工、分層次合理配套的産業結構。地方、部門、企業也自成體系,投資分散重復,沒有形成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骨幹企業,多數企業未進入整車配套市場,而是社會維修服務的配件供應商。
  汽車整車生産企業要在結構調整中提高專業化生産水平,將內部配套的零部件生産單位逐步調整為面向社會、獨立專業化的零部件生産企業。

自主開發不足

  據國外企業的一般統計,零部件工業的平均投資應為整車企業的1.2至1.5倍,而我國目前的狀況是低於0.3,明顯低於國際平均水平。在發達國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研發能力已領先於整車企業。一輛新車的開發,70%的知識産權屬於汽車零部件企業,而我國絕大多數零部件企業不具備産品開發能力,産品開發主要依靠主機廠,難以適應整車更新換代的要求。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董建平認為,如果我們再不搞自主創新的話,我們會越來越邊緣化。不但生産上邊緣化,在技術上及技術研發方面更加邊緣化。“在我國,買技術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汽車零部件産業做大做強的關鍵就是要自主創新。”

出口形式單一

  據調查,多數單獨出口的零部件是依託代理公司或合資公司銷往海外。
  “代理出口公司在全球都有區域市場,依照合同約定那些市場是不允許再涉足的。”瑞立集團高層説,“所以並沒有把精力放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上。”
  據了解,中小企業市場開拓和産品推介的主要途徑是參加廣交會和華交會,其他國內外展會、各種形式的廣告和電子商務等形式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推廣,這直接導致了眾多零部件企業出口形式單一。
  “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試圖走向國際市場之前,一定要利用各種途徑、渠道和方法,認真地對目標市場進行深入的市場調查,只有對目標市場的需求容量、特徵、結構和競爭格局等眾多方面了然於胸,才能堅實地邁入國際市場。”源流機構總裁聞佳平提醒説。

  相關稿件
吉林長春計劃新增汽車零部件産值1000億元 2009-01-08
[WTO汽車零部件爭端]一場時過境遷的官司 2008-12-24
零部件貿易爭端中國敗訴後果如何 2008-12-18
WTO終審裁定出爐 中國汽車零部件爭端敗訴 2008-12-17
姚堅&&:中國汽車零部件案有了終審裁定 200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