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08年全球十大高頻詞
    2008-12-30    作者:王小萱 朱曉楠    來源:國際金融報

奧巴馬當選:借危機問鼎白宮 變革催生新新政

  【時間】 11月5日12時
  【事件】 一個神話誕生了。
  美國將擁有第一位非洲裔總統——奧巴馬。這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美國正處于最糟糕的時刻,“已經壞到不能再壞了”,還有什麼比一個神話更可能創造另一個神話呢?
  美國人都想知道,奧巴馬會不會成為第二個羅斯福。但至少從他所接過的爛攤子來看,他的挑戰不亞于後者。毫無疑問,奧巴馬所面臨的是美國最為暗淡的經濟前景,他必須憑借修改國家監管體係,改革金融體制來完成布希政府遺留下的問題。
  人們關心,奧巴馬能否如他所承諾的那樣帶領美國人走出伊拉克戰爭,解決金融危機,並讓美國經濟走出低谷。對于後兩個問題,奧巴馬已經公開的部分決議就頗有“變革”之風。首先是1萬億美元公共開支刺激方案,這將讓他的班底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具“權勢”的政府。但這也是一著險棋。簡而言之,奧巴馬要麼能讓下一代美國人少還點債務,要麼就是令他們背上新債。其次,就是他新提名的環保部部長——朱棣文,這是一名研究可再生能源的專家。美國能否在不影響全球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能源自給?這一希望就集中在後者的身上。就像硬幣永遠都有兩面,新人當總統,自然也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奧巴馬團隊目前又陷入了伊利諾伊州長賣官醜聞,而接替希拉裏紐約州州長一職的肯尼迪家族後人卡洛琳又被攻擊缺乏政治經驗,有選票換職位的嫌疑。
  【點評】 《紐約時報》對新任總統的提醒言猶在耳,是金融危機讓奧巴馬得到了跨越黨派的支援,但如果這1萬億美元被用在分封親信、籠絡人心上了,美國可就玩完了。

雷曼兄弟倒閉:百年風暴大洗劫 難兄難弟何其多

  【時間】 2008年9月15日
  【事件】 一段歷史宣告終結。由于深受次貸危機重創,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告破産。這家在華爾街生存了158年的老牌頂級投行的轟然倒塌,使整個華爾街乃至全球都籠罩在破産和失業的陰影之下。
  華爾街投資銀行竟然全軍覆沒。這在一年前,誰也不敢想像。雷曼的倒閉對全球經濟有著轉折性的意義,在雷曼陷入絕境的前一天,嗅覺敏銳的美國第三大投行美林證券也在美聯儲的壓力下以近440億美元匆忙出售給了美國銀行。而早在今年3月,美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已因瀕臨破産被摩根大通收購。
  雷曼兄弟的倒閉對華爾街,乃至全球金融市場的意義也有兩極化的爭論。有人説,美國財政部終于走出了遇倒則救的被動局面。但也有人警告,雷曼兄弟並不是最後一個倒下的。果不其然,雷曼兄弟的倒閉並沒有阻止美國政府將援助之手伸向美國保險集團乃至花旗集團。拯救美國金融危機已經不再是美國政府的義務。來自他國的金融機構或者政府或主動或被動地接過了雷曼在國外的業務和債務。可以看到,由次貸危機演變的美國金融危機已接近失控並向全球擴散。雖然全球中央銀行集體緊急救市,仍難力挽狂瀾。
  【點評】 雷曼倒閉所暴露出來的巨大杠桿債務也在提醒我們,華爾街的水遠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更深。一個銀行或許能夠得到政府的救助,而其資産數倍的債務或許遠非一個國家政府所能吃進。美國政府沒有出手相助或許真是“正確的”,但總要有人承擔這筆債務,是下一代美國人,還是我們自己?

油價動蕩:搭上瘋狂過山車 高油價猝死途中

  【時間】   2008年7月11日
  【事件】 國際原油價格在這一天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2008年是全球動蕩之年。國際原油價格也搭上了瘋狂過山車,著實令人體驗了一把從高空墜入谷底的驚險與刺激。但在意外之余,油價跌落時機之微妙,對全球形勢産生的影響之大卻又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今年上半年,油價如同脫韁野馬,一次次躍離人們的心理底線,從年初時的100美元到7月11日的147.27美元,不過短短6個月。一方面,伊朗、委內瑞拉、俄羅斯以及中東産油國領袖開始嚷嚷,“石油可能達到200美元。”另一方面,美國和國際能源組織的數據卻一再顯示,原油已經供大于求,歐佩克應該減産。歐佩克減産的效果從未如此延後過,全球人民同時感覺到CPI也如澆了油一般地“燒”了起來。這是一股什麼樣的怪力?6月26日,謎底揭曉。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一項旨在抑制商品市場過度投機的議案。這項議案的作用,在兩周內開始見效。在一個月內,國際油價就跌破了120美元。頹勢還在繼續:100美元、90美元、80美元……截至12月25日,油價已經跌倒了35美元,回到了2004年12月10日以來最低水準。
  【點評】 油價降下來了,通貨膨脹的擔心有所減少,但全球經濟形勢卻在那之後愈加嚴峻。油價跌了,遊資走了,原先靠石油扶持起來的項目則面臨停工的危險。一時間,我們突然發現,經濟衰退不再是發達國家的專利。根據業內人士的判斷,待到全球經濟復蘇時,油價將會卷土重來。但誰能告訴我們,在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都陷入經濟衰退或放緩的怪圈時,還能靠誰提振石油?

“三巨頭”呼救:失寵産業翻身難 擇日而亡是正道

  【時間】 2008年12月19日
  【事件】 享譽世界的美國汽車業“三巨頭”——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竟然也淪落到了拿政府撫恤活命的地步。
  由于流動資金短缺,無法持續運營,“三巨頭”于今年11月聯合向美國政府尋求250億美元的援助,但他們的請求迄今為止得到的更多只是懷疑和恐懼。
  或許是顧忌汽車業破産可能帶來400萬人失業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在歷經一個多月的國會聽證後,國會終于在12月19日通過了174億美元的拯救計劃。
  但救命錢到來之日,可能就是三巨頭破産重組之時。美國汽車業得以稍作緩息,但業內人士認為1250億美元的援助才能讓其脫離困境。這對財務狀況捉襟見肘的“三巨頭”來説,無疑是更大的壓力。
  分析“三巨頭”日薄西山的原因,上半年油價飛漲是不可忽視的外部因素,但真正讓它瀕臨消亡的,還包括其長期依賴金融而非銷售維生的盈利結構、管理者和員工的“高福利”政策、綠色産品生産動力不足等深層原因。
  業內人士認為,假如不能進行有效的制度改革,“三巨頭”只會繼續燒錢。況且,隨著金融危機繼續蔓延以及日歐汽車制造商在美國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三巨頭”的中心地位已經越來越微弱。許多人甚至認為美國不應拯救這個“無底洞”,因為政府不能改變汽車業在競爭與危機並存的情況下走向衰落的命運。
  【點評】 在新的一年中,美國汽車“巨頭”可不能拿了錢就了事,更要好好思考一下“翻身大計”:是生産更便宜的汽車,還是更綠色更省油的汽車?

國家破産:負債喚醒繁華夢 難逃冰火兩重天

  【時間】 2008年10月
  【事件】 惡性通脹、貨幣貶值、股市遭腰斬,今年5月越南所遭遇的一切,儼然成為冰島破産危機的預演。
  今年10月,由次貸危機帶來的金融海嘯從美國迅速擴散到世界各國,美國和歐洲的諸多銀行成為受害者,而冰島作為第一個幾近破産的主權國家比越南更加清晰地接收到了經濟全線崩潰的信號。
  只擁有32萬人口的冰島是遭受危機最嚴重的國家,也是最適合做玩轉金融杠桿工具反面教材的國家。僅僅193.7億美元的國內生産總值竟承擔了高達1383億美元的金融外債。
  這也難怪冰島自己創造的債務要由世界各國為它埋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意提供60億美元緊急貸款;北歐4國瑞典、挪威、芬蘭和丹麥政府則決定聯合向冰島提供25億美元援助貸款;荷蘭財政部也同意為荷蘭儲戶在冰島Icesave銀行破産中遭到損失的部分存款埋單。
  嚴重點説,冰島這個曾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合人居住的國家”今後可能不得不重操舊業,將重心再次轉移到捕魚業上。
  自金融海嘯爆發後,韓國成為亞太地區受災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點評】 與冰島同病相憐的“亞洲版冰島”韓國。它的悲劇可能更多來自于惡劣的外部環境而非其本身。一方面受到美國等海外主要市場疲軟的影響,出口業嚴重受挫,而國內需求也同時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美元前段時期的貶值,韓元也成為外匯投資者爆炒的對象,逼得韓國政府動用大量外匯儲備贖回韓元。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日本這樣的經濟大國乃至東歐和“金磚四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身上。

糧食危機再現:飯碗裏海嘯無聲 破壞性更甚次貸

  【時間】 2008年年初至8月底
  【事件】 國際糧價漲幅超過50%。根據世界銀行數據,今年10月份糧食價格指數比2006年同期高出28個百分點。泰國大米更是一度從每噸330美元飆升至1000美元。
  窮國對糧價上漲的承受能力顯然是最糟糕的。埃及發生了搶麵包致死事件,印度尼西亞、蘇丹等國家也發生多起示威遊行以抗議糧價上漲。為了維持國內糧食供應穩定,印度、越南等主要稻米出口國都下令禁止出口大米。發達國家也好不到哪裏去。曾經被譽為世界糧倉的美國東、西海岸開始實行糧食限量供應。60%以上糧食依靠進口的日本政府則提前耗盡了巨額糧食預算,不得不動用糧食儲備金。感覺錢包變薄了的老百姓開始尋找這一切的根源。有人説,是旱災、洪災造成了糧食減産。也有人説,是全球人口增加,而生産效率未能跟上的原因所致。更有人直指美國發展生物能源,消耗了全球人民的口糧。當然,也不能忽略市場的作用。
  【點評】 一場糧食危機讓各國政府和人民的思維都轉變了不少。有國家已經開始尋思,到海外圈地種糧食,擺脫依賴進口的局面。這方法是否奏效還有待考證,不過這也給我們上了一堂課:除了黃金和美元,還可以買大米來保值。畢竟大米可比豬肉易于儲存多了。

多哈談判再破裂:顆粒無收又一年 迷霧漫漫路難行

  【時間】   2008年7月21日
  【事件】 多年未果的多哈回合談判在日內瓦重新啟動。35個世貿組織成員的貿易和農業部部長旨在就農業和非農産品準入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無奈原定一周會期因討價還價延長至9天仍無法消除嚴重分歧,WTO總幹事拉米不得不宣布歷時7年之久的多哈回合談判以失敗告終。
  12月12日,盡管有一份“接近完美”的方案,奔波近半年的拉米仍然沒能改變各成員國的初衷,多哈談判還是黯然落下帷幕。2008的最後一次機會也化為泡影,希望渺茫的談判在未來如何演變更加撲朔迷離。據悉,此次談判的症結存在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無法達成一致。美國和歐盟等發達成員國不肯削減巨額農業補貼,而它們要求開放市場又無法得到發展中國家的同意。多哈談判的僵局,為動蕩的國際金融市場和陷入倒退的全球經濟增加了一絲不穩定因素。有代表稱,談判功虧一簣,極有可能在目前的經濟困境下將一些國家推向貿易保護主義。
  【點評】 在全球經濟一片陰霾之下,各個國家都專注于如何重振本國經濟。危機來襲,誰還有心情再次回到多哈談判桌前?顯然,各國政府新年面臨的主要任務除了抵抗金融危機外,還多了一條,如何與保護主義作鬥爭?

俄格衝突:冰冷記憶難再續 各自療傷掩悲情

  【時間】  2008年8月8日
  【事件】  就在全世界都沉浸在北京奧運會所創造的友好氣氛之時,俄羅斯和格魯吉亞之間卻是兵戎相見,“成就”了最不和諧的一段奧運插曲。
  小小的南奧塞梯怎麼就惹到了格魯吉亞,而小小的格魯吉亞又怎麼惹到了俄羅斯?這還是要怪歐美、波羅的海各國與俄羅斯之間糾葛的“三角關係”。原來,南奧塞梯這個格魯吉亞的小自治州一直想要跨過邊境,與另一頭的北奧塞梯兄弟會合。這倒也情有可原,“兩兄弟”主要的人員都來自俄羅斯,本是同根生。而格魯吉亞維護領土完整的理由合情合理,但或許是身為“60後”的總統薩卡什維利血氣方剛,不顧自身條件硬與俄羅斯杠上了,結果3天就被對方擊敗,苦了陣亡的3000多名士兵和3萬多名流離失所的難民。
  【點評】 或許是金融危機讓歐美諸國無暇顧及格魯吉亞盟友,薩卡什維利打了這一仗卻吃力不討好,加入北約也遙遙無期。而俄羅斯雖然戰場得意,但也埋下了經濟危機的種子。在武裝衝突爆發後,外資不斷從俄撤出,造成俄外匯儲備在一星期內驟減164億美元。如今,俄羅斯政府已經動用了27%的外匯儲備用于救助股市和主要大銀行。石油價格下跌和外資項目的停止更是讓俄羅斯未來的經濟前景渺茫。

孟買恐怖襲擊:屋漏偏逢連夜雨 金融中心夢難圓

  【時間】   2008年11月26日
  【事件】 印度孟買爆發了一起慘絕人寰的恐怖襲擊,這次長達62小時的血腥事件造成至少188人死亡,313人受傷。
  孟買本就是多事之地,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生過40多起恐怖事件。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屠殺的目標不是市區平民,而是經常出入泰姬賓館的外國人。恐怖分子手持專業武器進入酒店劫持上千名旅客與警方對峙並交火。這次恐怖襲擊來得不是時候。據權威估計,印度此次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000億盧比,外國投資者對這個國度更是望而卻步,聞名遐邇的旅遊業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除了孟買,新德裏、加爾各答等城市的公共場所葉門庭冷落,對今年經濟形勢不好的印度來説是雪上加霜。
  【點評】 印度為何成為了“世界上不安全的國家之一”?專家認為,久拖不決的教派衝突、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紛爭不已的政黨競逐、效率低下的官僚體係、過時無力的反恐法律等,都是印度無法擺脫恐怖襲擊陰影的根本原因。此外,受美軍軍事打擊和分裂瓦解,“基地”組織在伊拉克實力受損,開始將活動重心從伊拉克轉向阿富汗及巴阿邊境交界地區也使印度可能成為恐怖分子的聚居地。

索馬利海盜肆虐:多國聯手擊海盜 中國護航顯責任

  【時間】 2008年12月26日
  【事件】 響應聯合國號召,由“武漢號”、“海口號”兩艘導彈驅逐艦、“微山湖號”補給艦、兩架艦載直升機及800多名官兵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護航編隊從海南三亞起航,遠赴亞丁灣、索馬利海域,為中國航經亞丁灣、索馬利海域的船舶以及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運送人道主義物資船舶進行護航。
  這是我國首次使用軍事力量赴海外維護國家戰略利益,組織海上作戰力量赴海外履行國際人道主義義務,也是我國海軍首次在遠海保護重要運輸線安全。據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統計,今年以來,索馬利附近海域已經發生120多起海上搶劫行為,超過30艘船只遭劫,600多名船員遭綁架。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快速發展,索馬利正成為中國通往中東的交通要道。
  如今在亞丁灣、索馬利海域已先後有20多個國家派出軍艦執行護航和打擊海盜任務。
  【點評】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所説,索馬利海域的威脅並不僅僅來自于一些散兵遊勇,更深層的原因在于該地區國家無政府狀態和經濟的破敗,讓過往商船成為某些國家的重要經濟來源。因此,要徹底清除海盜威脅,還需要各國就如何協同行動,乃至解決索馬利國家政治穩定上再作考慮。

  相關稿件
盤點今年美聖誕購物季的變與不變 2008-12-26
[樓市盤點]四大熱點城市房價調查 2008-12-22
[2008樓市盤點]四大熱點城市房價調查 2008-12-22
[現象]大學生"另類"就業盤點:養豬、賣肉只為"五鬥米" 2008-12-08
炒金方式大盤點:黃金産品"添丁"能否"添財" 200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