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以北京奧運會青年志願者為代表的“80後”,令外國媒體驚呼中國出現“鳥巢一代”。2008年也是“90後”成人的元年。出生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這兩代獨生子女,在世界範圍內獨一無二,對於我們的社會更是有着巨大的標本意義。
零點研究諮詢集團不久前完成了《“90後”文化檢測零點報告》。對“90後”的特徵進行了概括,提出了擬成人化、松圈主義、激情體驗、一心多用等特點。零點董事長袁岳認為,中國的“90後”是比“80後”更有特色的一代,也將比“80後”更容易與其他各代兼容。
“80後”和“90後”誰將影響未來社會?以他們為主力軍的中國和中國文化,將對世界産生怎樣的影響?11月25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編輯記者與袁岳博士進行了一番討論。
“80後”愛説“90後”太功利、太虛偽,“90後”會説“80後”太幼稚、不成熟
中國青年報:關於“80後”和“90後”,你之前做了一些公開闡述。我們把你的觀點傳給身邊的“80後”看,他們第一反應就是“又來給我們貼標籤了”。
袁岳:其實,他們在乎的是被貼負面的標籤。對於“80後”來説,人們給負評價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不適應。“80後”是第一代獨生子女,他們的“獨”,就是感覺自己不被理解。他們特別容易反彈,父母一説什麼,他們馬上説“你們都過時了,根本不懂狀況”。父母和“80後”小孩交往時也有自卑,因為上一代的管教經驗和溝通模式統統無效,讓“80後”的父母不知道怎麼應對。
中國青年報:“90後”不是這樣嗎?
袁岳:“90後”和“80後”不一樣。“90後”是獨生子女的第二代,他們的父母是“60後”,而“60後”是改革開放受益最多的一代,是知識信息都比較開放的一代。他們看了“80後”的成長過程,對獨生子女有很多見識和經驗,和孩子的溝通能力大大提高。這樣,對“90後”來説,雖然同樣缺少小夥伴,但和父母溝通多,從小變得比較大人。
“90後”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社會關係上的“松圈主義”。他們不是集體主義者,也不是個人主義者,知道有圈子跟大家保持關係很重要,也很會組建圈子,因為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但是他們絕不想天天過有組織的生活。這就是典型的“90後”。
中國青年報:享受有圈子的好處又不願受圈子的約束,這個“松圈”是不是太功利了?
袁岳:這是非常“80後”的觀點。“80後”愛説“90後”太功利、太虛偽,“90後”會説“80後”太幼稚、不成熟。比如人情世故這個東西,“80後”一般很抵觸,“90後”就覺得很正常。因為“90後”從小和成人交往,他們能夠理解成人社會的一些交易模式,也會用成人方式思考和做事。這是“90後”“擬成人化”的特點,講究雙贏和互惠。他們知道光想自己佔好處不行,一定要讓別人都佔點便宜,這個便宜才能長久。
“80後”是中國文化當中空前絕後的一代
中國青年報:假如你組建了一個團隊,裏面有“60後”、“70後”、“80後”、“90後”,會形成什麼樣的格局?
袁岳:我最近正好遇到這樣一個項目。一個員工接近“60後”,做事四平八穩,有規矩。一個員工接近“90後”,很有想法。還有兩個“80後”,他們執行起來很快,但到底幹嘛,他們不知道。
在正常情況下,項目是交給“60後”負責。但要由着我個人的想法來,我特別有可能讓“90後”做項目負責人。因為“90後”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會嘗試用新方法來解決問題,還會學着“60後”的樣子,用一套規矩試着把幾個人都管進去。“80後”就不會想這個,他只想他自己這個活兒要幹好。
中國青年報:這是不是“獨主義”的先天缺陷?如果大家都遷就他、配合他,他就可以做下去,反之就比較難。
袁岳:對。“80後”幹什麼最容易冒出來呢?就是個人創意的活兒,不要很多人配合。還有一點,“80後”比較擅長收集信息。拿主意他們不行,但在派活兒的時候其實是很好用的。
這樣比較起來,“80後”更單純、直接,不爽就不爽了,而“90後”有點兒圓滑,不會提供他的想法。可以説,“80後”的管理成本是很低的,他們更清晰,某些方面給人感覺有點像美國人。
中國青年報:這是中國文化、中國人中最少見的一代。
袁岳:不是少見,是空前絕後。
中國青年報:“90後”又有點回歸中國傳統的意思了。“80後”這代人的出現,在中國社會文化中絕對是有特殊意義的,對吧?
袁岳:讓我説,“80後”可謂“標本一代”。他們的父母面對這獨生子女第一代,過去經驗都失靈了。本來一個年齡層有一個年齡層的説話方式,18歲的人還像8歲小孩那樣説話,父母就會干預。但“80後”父母不知道怎麼干預,也不敢糾正。結果“80後”到28歲了還用8歲的説話方式,“吃飯”説成“吃飯飯”,“睡覺”説成“睡覺覺”。
但説實話,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過於老成。“80後”現在往另一個方向發展,對於整個社會,是做了一個重大貢獻。我們這個古老文化,第一次可以那麼年輕,第一次敢集體“裝嫩”。
中國青年報:可不可以這麼説,“80後”解構性特別強,但承上啟下的建設性不強。相對而言“90後”的性格中有了更多妥協的東西。
袁岳:是這樣。我們和“獨”一代溝通時,不要假定我的方式就是對的,要真的改變以我為中心的溝通模式。有一個重要的詞,叫“迎領”——能迎合才能領導。現在有些社會組織,特別是網絡組織,已經掌握了如何與年輕人交往的策略。看看美國總統候選人奧巴馬的網絡選戰、網絡募款的威力,你就知道他是如何空前有效地動員了青年的選票,這是他能當選的關鍵。目前我們的教育組織和青年社團組織,最需要加強研究怎樣和“80後”、“90後”對話,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怎樣和他們塑造共同的目標,形成有力團隊,共創中國的未來。
中國青年報:依你看,“80後”和“90後”這兩代人,誰更可能是影響未來社會的主導者?
袁岳:我個人覺得,群體層面上“90後”的概率更大。我們今天的社會權力架構總體上還是“50後”、“60後”的資源掌控模式。這些人普遍對“80後”的看法比較消極。“90後”呢,相對來説配合性高,接受度也高,怎麼看也覺得這些孩子更玲瓏可愛一點。
將來能對年輕人發揮影響力的,一定是可以告訴他們未來的東西
中國青年報:你剛從台灣開會回來,香港、澳門也常去,你可否從中國青年的角度,比較一下“80後”和“90後”。這是一個大陸獨有的概念呢,還是可以擴展到整個中華文化圈?
袁岳:不只是華人青年,全球年輕人都有一致化的傾向。“80後”、“90後”更突出的特徵是網絡一代,是跨文化收集信息的一代,不再是主要師承父母和傳統的一代。網絡塑造了全世界年輕人共同的社區感和交往模式,中國年輕一代在這個方面比其他國家一點不遜色。
但是大陸也有自己的獨特性。這麼説吧,美國人不會受韓劇影響,歐洲人也不會哈日。而中國的年輕人,不管日本的、韓國的、法國的,什麼玩意兒都接受。美國人看上去很開放,其實接納東西選擇性很強。中國的“80後”和“90後”好象沒有一個過濾機制,只要新鮮沒見過的都行。經歷越多,越不知道選什麼,沒有定見,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他們更追求新鮮的東西,對堅持什麼、守住什麼的認識和積極性並不強。
中國青年報:這一代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的繼承性更差?
袁岳:對。他們不崇拜繼承,他們更前瞻。
中國青年報:你説“80後”缺乏定見,需要有人給他們指引,誰給?能引導他們的,是歷史還是未來?
袁岳:全世界有一個新的競爭,就是未來工具競爭。將來能對年輕人發揮影響力的,一定是可以告訴他們未來的東西。其實“80後”自己已經往未知處摸索了不少,也包括瞎摸。比如,對星相、命理的興趣和相信,他們遠超前幾代人。這説明什麼?説明“80後”普遍關心未來!沒有其他工具,所以他們摸到星相那兒去了。我認為,代表未來學的思潮、模式、方法才能夠真正掌握“80後”。恰恰我們今天的學界、思想界不提供這個,在這方面沒有競爭力。
中國青年報:還真讓你説着了。去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做過一項網絡調查,結果發現,92.4%的受訪青年接觸過星相,當時讓不少人感覺意外。
“80後”裏的某些人一定是得天獨厚的
中國青年報:北京奧運會舉辦期間,韓國媒體第一次把大陸的“80後”青年稱為“鳥巢一代”。當時台灣地區媒體説,跟大陸比起來,台灣青年是“鳥籠一代”。你剛從台灣回來,是怎麼看的呢?
袁岳:台灣青年,除了和大陸同齡人共同的一致性之外,有一個很重要的不同,他們在家庭、組織的範疇裏是更傳統的,那些規範還在發揮很大作用。我發現,台灣校園裏有特別活躍、強勢的學生NGO(非政府組織——編者注)。而大陸的“80後”、“90後”,相對來説沒有一個一致的價值觀,這跟台灣地區不一樣。從組織化程度來講,“90後”要好一些,他們有圈子意識。但這個圈子用來做小玩意兒行,做大行動至少目前還不行。
我還是同意“鳥巢一代”的提法的,這是我們2008年的一大收穫。之前,人們一直有種感覺,就是“80後”工具性的價值觀更突出,還沒有一個核心價值觀或者説終極價值觀。2008年世界考驗中國,我們的“80後”挺身而出了一下,全世界都注意到了這點。
中國青年報:你剛才提到工具性價值觀主導了當代青年,這是不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袁岳:這不光是青年的問題,就像我們,終極價值觀都是不明顯的。到了“80後”“90後”,又獲得那麼多信息,影響就更大。
價值觀起什麼作用呢?過濾。人有價值觀,就容易形成定見。當缺乏終極性價值觀時,迷失、迷惘的程度會很高。他們會挑戰很多舊的規則,這是有正面意義的。但對於個體來説是有損失甚至是痛苦的。所以有些人不斷跳槽,有些人就一直貓在學校不願意畢業。這種回避策略在以往幾代很少見。
中國青年報:其實“80後”有巨大潛力,他們以最開放的心態吸收了非常多的東西,只是還沒有轉化成為能量。要發揮他們的潛力,什麼是最需要的?
袁岳:合作。從當前來説,重點是和“60後”合作。他們的互補性最強。
對於“80後”和“90後”來説,他們中間最得意的,一定是具有橋梁意識的人。我過去就經常跟比我年紀大的人交往,這樣特別容易獲得資源。這是我個人的特點,也是“60後”這一代人的特點。而“80後”總的來説,有這個橋梁意識的人比較少。也正因如此,“80後”當中有橋梁意識的人,得到的好機會也是空前的。
中國青年報:你是説“80後”會得天獨厚?
袁岳:“80後”裏的某些人一定是得天獨厚的。這代人其實就像一個特殊的礦産資源,很多資源都是稀有的。過去我們總奢望改變“80後”,這不可能,就像煤礦不可能變成鎳礦。但對於一個煤礦,使用方式可以改變。對其他代際來説,更重要的是改變與“80後”的交往模式。
任何一代人的特點都是中立的。我們今天討論“80後”、“90後”,關鍵不在於評價優缺點,而在於自古以來都是多生子女的時代,現在進入獨生子女時代,這個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不管你高不高興,當整代人都變成這樣的時候,光批評他們是不對的。這是一個互相適應的過程,而且更多需要前代人適應後代人,就是你得學會迎領他們。
中國青年報:這種合作需要誰更主動些?“80後”嗎?
袁岳:不會是“80後”。“80後”有潛力的地方在於,對於正面刺激他會願意回應。但他不大可能主動合作,合作的發起和維繫,要靠其他代人。
社會有自己的運行規則。我們今天真正要説的是什麼呢?是妥協。很多“80後”的個體嘗試了,都很成功。因為在“80後”當中,尋求他人認可是比較罕見的,而越罕見越可能獲得超值回報。所謂的合作,某種意義上就是妥協,建設性的妥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