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貸款換石油”談判將見曙光
    2008-11-26    作者:李畫 黃晶華    來源:國際金融報

  本週初,隨着俄羅斯石油公司和石油管道公司組成的談判代表團及俄副總理謝欽相繼抵京訪問,中俄雙方持續兩個月之久的“石油換貸款”計劃或將塵埃落定。對於談判結果,業內人士紛紛&&“樂觀”。在金融危機下,用石油換貸款或許是俄羅斯的無奈之舉。

協議受阻或因石油供給

  10月28日,中俄雙方在莫斯科簽署《關於在石油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該備忘錄為兩國“貸款換石油”的計劃奠定了政府合作的基礎。然而11月12日,Transneft新聞發言人伊格爾傑明突然對外&&,由於中俄雙方在貸款利率和貸款擔保上出現分歧,談判暫停。據相關人士透露,主要原因是由於中方要求將250億美元的貸款利率由7%的固定貸款利率改為與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相挂鉤的浮動利率。
  “俄羅斯方面希望得到對他們來説比較有利的利率條件,但因為現在全球都存在資金緊張,所以中方如果能在現在這個形勢下按照正常的商業利率水平達成提供貸款原則的話,本身對俄羅斯這幾大公司就是一個支持,因為他們現在無從獲取貸款,中方提出這樣的要求,完全是市場化的運作模式,畢竟這個合作還是企業行為,中方堅持這個原則,並沒有難為俄羅斯的意思。而俄羅斯希望得到更優惠的貸款利率,在當前全球流動性都緊張的情況下並不現實。”韓立華説。
  中石化一位曾經駐俄羅斯的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雖然表面上看,中俄雙方不能就貸款利率達成共識,但從俄羅斯石油企業的角度來説,可能更多考慮的還是長期石油供貨合同所規定的巨大供油量。
  根據框架型協議,中國將分別向Rosneft和Transneft提供150億美元和100億美元的貸款,以換取在未來15年內,從俄羅斯進口3億噸原油的長期供油合同。此外,中國還要求兩國的長期供油合同應當爭取在管道運輸之外,繼續進行鐵路原油運輸。如果談判順利,則兩國最大原油貿易量將達到每年3000萬噸。

俄方資金需求強烈

  據了解,俄羅斯經過了上世紀90年代冷戰後的衰敗和休克,直到新盧布發行後,經濟才漸漸復蘇,得到一定的穩定發展。但俄羅斯的金融體系過於依賴於國外,用於發展的資金大部分靠貸款,依靠新貸還舊貸。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俄羅斯對資金的需求更加迫切。
  而中國目前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未來用油量大,但是國內産量提高慢,新的石油開採跟不上需求增長的速度。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業近年來紛紛在國外開採,尤其像包括哈薩克斯坦在內的中亞國家。但是這些國家對開採的施工隊伍控制嚴格,中國很難買斷這些産油國的油田進行自主開採,或者融資勘探,因此用貸款換石油,中國更看中的是俄羅斯能提供長期穩定的石油供應。
  “這是一個互利雙贏的合作模式,因為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俄羅斯的幾大石油企業將面臨資産縮水或是蒸發的困境,所以現在急需資金的注入。而油價下跌對俄羅斯的經濟也會造成一定的衝擊,因此,尋找一個穩定、長期的市場,比如和中國加強這種合作,特別是以管道為紐帶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係,對中俄兩國來説都是有利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新能源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韓立華説,在這之前,由於在利益協調或是價格上沒有達成共識,所以管道這個項目一直都未能向前推進,而在這樣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雙方都&&出了願意加強合作的願望。

中俄合作前景看好

  近年來,國開行對俄羅斯貸款也一直在逐漸增加。截至2007年年底,國開行實現對俄貸款餘額55億美元,涉及油氣、電力、礦産、林業、基礎設施等諸多領域,貸款支持了兩國政府共同關注的大型合作項目。
  韓立華告訴記者,之前的貸款換石油合作,俄方執行得還不錯,這為即將達成的長期供貨合作提供了一定的經驗。
  她對中俄合作的前景非常看好,“最終會在貸款利率上以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利率水平達成共識,各自都要作出一定的讓步,估計達成共識問題不大,畢竟兩國的關係目前處於歷史最好水平。尤其是在中俄高層領導人第13次會晤期間,政府之間已經達成了這樣的共識。”韓立華認為,之前中俄之間的合作存在很多問題,但在現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各自都作出一些讓步,也是在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做貢獻。

  相關稿件
亞洲開發銀行將向哈提供資金改造中俄公路 2008-11-14
中俄兩國共建金融風暴“防火墻” 2008-10-30
中俄石油換美元是最佳合作典範 2008-10-30
中俄能源合作將使雙方互利共贏 2008-10-30
中俄舉行國界東段界樁揭幕儀式 200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