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産品市場不懼金融風暴?
    2008-11-21    作者:潘潔 田野    來源:國際金融報

  在金融風暴吹向中國時,國內理財市場正走到寒風凜冽的十字路口。這個冬天,他們也需要“棉衣”禦寒。
  11月20日,“2008銀行理財産品創新與風險管理論壇”上,全國各界金融人士暢所欲言,探討如何禦寒。

經受住危機考驗?

  中國理財産品市場發展速度驚人。數據統計表明,2006年,銀行理財産品市場總規模在6000億元左右,2007年超過1萬億元,今年則預計在1萬億元以上。
  據介紹,今年前5月,我國理財産品的銷售量達到9100多億元,超過2007年全年的8190億元,理財産品的銷售呈現出供需兩旺的局面。
  中國金融在線副總裁李徵認為,銀行理財産品使銀行獲得新的收入來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銀行壓力。他&&,去年國內銀行業收益非常好,最重要的原因是息差收入大幅度增長。
  “息差政策是客觀環境賜予的,不是銀行掙來的。隨着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利率市場化的推進,特別是如今全球降息背景下,這個收入能否持久要打一個問號,需要很多銀行保持警惕。”李徵説。
  工商銀行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馬續田&&,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國內銀行業理財市場經受住了考驗。“危機爆發時,國內商業銀行果斷調整了理財産品的方向。把去年五花八門的産品改成了以固定收益類為主的理財産品結構,幣種結構也隨之轉向以人民幣為主,在匯率市場動蕩下,以人民幣為主的理財産品有效抵抗了市場風險。”

QDII、結構性産品影響最大

  儘管如此,交通銀行副行長葉迪奇卻&&出了擔憂:國內理財産品創新方面落後於國外市場,面對金融海嘯帶來的巨大風險,銀行一定要加強風險控制,如流動性的風險、提前解約的風險等。
  他&&,目前主要資金均向銀行集中,銀行近幾年的儲蓄存款也大量增長,這給銀行帶來好的機遇。但銀行方面也面臨巨大的挑戰,主要包括:大幅度的虧損使高中端客戶的投資出現很大流失;渠道減少,開發受阻,如股票市場低迷,商品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給産品設計帶來很大困難;産品管理、銷售環節的風險都帶來很多新的負面影響等。
  西南財經大學信託與理財研究所李要深&&,受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最明顯的是結構性産品和QDII産品。“中資銀行産品結構相對外資銀行的産品結構比較簡單。結構複雜並非好事,會因為普通投資者看不懂而引發糾紛。”李要深&&,QDII目前幾乎成了虧損的代名詞,自從2006年第一款QDII産品問世至今,道路一直坎坷不平。2008年,QDII幾乎出現了全行業的大幅度虧損。

銀信混業是趨勢?

  中融國際信託總裁姜文輝則&&,在經歷了金融風暴以後,我國銀行理財市場一定要走混業經營模式。
  中國信託業協會秘書長陳玉鵬告訴記者,目前銀行的重點服務領域與信託公司的領域有很多的重疊,一些重要的市場業務定位非常接近,這就為雙方的業務合作確定了紮實的基礎。信託公司廣泛的業務內容為與銀行開展深層次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年來隨着金融業發展加快,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外資金融機構以及大型的國企集團都在紛紛收購、並購信託公司,相當於銀行、保險有了金融信託的牌照。
  “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債券市場,包括一些地方財政的融資項目是2009年銀行和信託所要關注的。”中國光大銀行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張旭陽稱,國家4萬億元拉動投資規模,也需要地方財政的配合。需要通過信託産品,提供一些軟貸款增加地方財政的資金支持。

  相關稿件
境外理財風險凸顯 監管層建議銀行停發QDII 2008-11-14
理財人士:債券基金 保守理財也應防風險 2008-11-13
“雙率”下調接連至 百姓理財舞“九劍” 2008-11-10
“小資”家庭中長期理財可關注“投連險” 2008-11-10
理財市場怪象:保本與否冰火兩重天 2008-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