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兩年,我國將投資4萬億元拉動內需。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我國將利用好這一政策,支持重點裝備製造企業技術改造,並抓住市場調整機遇,採取措施堅持原則淘汰落後産品、落後工藝和落後産能,鼓勵企業兼併重組。 11月15日,在此間召開的第二屆中國製造業論壇上,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就“中國裝備製造業如何應對金融危機”作出了以上表述。 這意味着我國裝備製造業將“苦練內功”、加快自主創新,以優化産品結構、提升産品質量來應對金融危機。
裝備製造業遭遇嚴峻挑戰
近年來,我國裝備製造業迅猛發展,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2007年,我國裝備製造業總産值達到11.94萬億元,佔製造業工業總産值的33.77%,並超過日本、德國,位居世界第二位。 與會專家認為,製造業、採掘業、建築業等工業三大骨幹行業中,製造業是根本,而裝備製造業則是“根本的根本”。 然而,全球金融危機的出現使中國裝備製造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裝備製造業今年的生産和銷售增幅大幅下滑。工業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中國機械行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4.2個百分點,部分産品甚至出現負增長。汽車行業完成工業總産值增幅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整車出口出現同比和環比雙下滑局面。 我國裝備製造業的後續訂單近來也呈現出急劇下降趨勢。機床、發電設備、重型機械等産品新增訂單銳減,以上海電氣集團為例,9月份國內設備訂單只有去年同期的6%。進入10月份,中國船舶市場出現“停滯”狀態,當月承接新船訂單僅為今年月平均接單量的10%,甚至出現撤單現象。 金融危機還導致中國裝備製造業企業資金鏈趨於緊張。張相木説,由於市場需求萎縮,造成企業産成品大量積壓,應收賬款增加,資金周轉困難。同時,受産品價格下跌和消化高價庫存原材料的雙重壓力影響,企業利潤普遍下降。
既是危機,亦是機遇
亞洲製造業協會秘書長羅軍説,金融危機已經演變成一場全球性的巨大災難,大多數國家最要緊的任務是趕緊“止血”。但他認為,此次金融海嘯對於正處於工業化中期的中國裝備製造業來説,影響是“積極”的,能夠形成一種“倒逼機制”,迫使企業轉型升級。 作為我國三大電氣設備製造商之一的中國東方電氣股份公司總裁溫樞剛認為,金融危機對於中國裝備製造企業也是一個機遇。“在金融危機中,誰能夠站穩腳跟,誰能夠不倒,誰就能佔據這一行業的制高點。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還在優化企業的産品結構,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全球知名諮詢機構理特管理顧問公司全球首席執行官邁克爾博士日前也曾&&,金融危機對中國這樣具有實力的國家可能會成為機遇,尤其對於裝備製造業這樣受金融危機衝擊較小的行業,是引進世界先進技術、形成自主核心競爭力、完成産業升級的“黃金機會”,做強裝備製造業,將有力推動中國經濟平穩發展。
政策推動産業轉型升級
張相木説,我國正在積極擴大內需,今後將加快實施在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啟動一批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型工程項目,加大力度支持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關鍵項目建設。而同時,在推進這些重點工程建設時,將進一步加大採購國産裝備的比重。 張相木還&&,我國將綜合運用出口退稅、外貿發展基金、財政貼息等政策措施,支持擁有自主品牌、核心技術的裝備製造業産品出口,保持重大技術裝備出口穩定增長。 另外,我國政府還將加強對裝備製造業的信貸支持,充分發揮利用國家實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緩解裝備製造業當前資金鏈緊張狀況,支持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 “儘管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形勢嚴峻,但是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高速發展,我國已具備了較為堅實的産業基礎和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立足根本,就能戰勝危機,贏得主動,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推進結構調整,最終實現裝備製造業的飛速發展。”張相木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