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廠跟化工廠“結親”,火電廠的暢銷産品是礦泉水——這可不是馬三立先生相聲裏的“哪跟哪啊”,這是青島循環經濟實踐的幾個真實片段。日前,記者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組,切身體驗了青島的循環之道。
鉻渣變原料
青島紅星化工廠是著名的污染企業,歷史上遺留的21萬噸鉻渣,因為沒有安全有效的解毒處理方法,已經堆存30多年。六價鉻是公認的致癌物,鉻渣處理已經被列入環保“十一五”規劃的十大工程,其處置難度可想而知。 以往,鉻渣治理往往難以突破行業內治理的局限,青島環保部門為此花了不少心思。“現在我們把鉻渣代替白雲石用作煉鐵燒結的原料,不僅消除了鉻渣污染,還節約了成本。”青島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君庭告訴記者,經過3年努力,鉻渣的處置工作已經基本結束。
循環“關係”圖
在青島鹼廠,有兩張關於循環經濟關係的圖表,一是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思路,無外乎將生産流程中的原材料副産品盡其所能吃幹榨凈,另一幅有關企業間循環經濟的新關係的圖表更吸引人眼球—— 鹼廠生産所用的二氧化碳是青島鋼廠生産過程中捕獲的溫室氣體;原料之一的電石泥是海晶化工的廢棄物;鹼廠生産過程中産生的廢液是氧化鈣工廠的原料;粉煤灰給了製造商;以往最令人頭痛的白泥也有了多個去向:不僅可以成為一種叫“生態寶”的海水養殖添加劑,更可替代石灰石成為電廠脫硫的原材料。
海水變礦泉
青島是嚴重缺水的城市,海水淡化工程在用水大戶的火電廠已成必需。如華電青島發電廠從一期擴建工程開始,就將海水作為循環冷卻水,年利用海水近5億立方米。 青島市人大環資委副巡視員姜龍強説:“淡化海水成本是一噸9塊錢,淡化海水再提純就成了出廠價每瓶8毛錢的礦泉水,供不應求。” 青島市副市長秦敏介紹,截至2007年,青島每萬元生産總值能耗降至0.87噸標準煤,萬元生産總值取水量控制在30.3立方米以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