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市場怪象:保本與否冰火兩重天
    2008-11-05    作者:涂艷    來源:上海證券報

  熟悉銀行理財産品的投資者可以發現,如今市場上叫好又叫座的理財産品都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的,而真正承諾保本的産品既少見也不受歡迎。這究竟怎麼回事呢?

産品銷路分化嚴重

  有數據顯示,近幾個月的銀行新品發行名列中,發行主流為兩類非保本産品:信貸與票據資産類和貨幣和債券市場類。由於銀監會的硬性規定要求商業銀行在承諾保本保收益的同時需要公布測算標準和公式,所以這類市場中的風險較低的這兩類産品大多不會給出保本承諾。但是由於銀行出讓的信貸資産和承兌匯票都是安全性較高的資産,實際上它們成為了隱性的保本保息的産品,受到廣大投資者歡迎也就不甚奇怪了。而加之央行連續的降息動作已經讓很多人對降息通道産生預期,即使只是1個月、3個月的短期産品也比存在銀行划算。
  而相對的一個極端現象就是最近一個月以來結構性産品發行過於低迷,據記者統計,9月26日至10月31日以來,市場上新發的結構性産品只有18款,且發行機構均為外資行。原先,外資行對風險較高的産品偏好很高,發行的結構性産品多屬於長期的挂鉤指數或基金的産品。“而如今,國際環境惡化,保本保息條款設計成為多數外資行發行結構性産品的慣例。”一位花旗銀行上海分行高級理財經理告訴記者。

聞所未聞的指數

  雖然結構性産品發行步伐幾乎停滯,但是從27日起,東亞銀行發行了一款名為“全天候牛熊全方位保本投資”的産品,該産品挂鉤“法國巴黎銀行全天候指數”,允許投資者在封閉期結束之後每月贖回。但是其保本的前提為持有3年到期。“這個指數具有彭博代碼,其實是法國巴黎銀行設置的一籃子資産,主要投資於股票、基金、商品指數、債券和貨幣等。至於它的表現投資者可以每天關注彭博,只不過它是收費的。”東亞銀行上海分行個人理財部的季小姐&&。至於這個指數,記者通過網頁搜索、書籍翻閱都未能獲得其他相關信息,甚至被問及的某外資行理財經理也&&不曾聽説。
  對於外資行的結構性産品,國內投資者已經有避諱的傾向了。而投資者往往都是在出現問題後才會得到教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配置的理念仍然值得堅持。如果投資者有長期資産配置的需要,且手頭的資金較為寬裕,則可以考慮精選一些結構性産品。但是前提是“知己知彼”,即了解自身的風險偏好和産品的具體投資方向。舉例來説,如果投資者對於諸如法國巴黎銀行全天候指數等在內的指數或者基金有所把握,還是可以考慮配置的,或許3年之後會有不小的驚喜。

  相關稿件
理財專家提醒:指數基金適合“定期定投” 2008-11-03
銀華貨幣A級參加工行"利添利"賬戶理財業務 2008-11-03
理財專家:連續降息百姓如何應對理財風險 2008-11-03
投資銀行理財産品應"知己知彼"以控制風險 2008-11-03
業內人士:黃金理財應堅守價值投資理念 200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