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市場、輕牧場”型的過快擴張、對散奶資源的過度依賴、“堵漏”式的安全標準,尤其是企業誠信的缺失……三鹿問題奶粉事件的背後,反映出我國乳製品行業的眾多深層次問題——
涉及17個省(市、區)63個品牌的699批次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均未檢出三聚氰胺。 132個品牌5253個批次的液態奶樣品,均未檢出三聚氰胺。 最新數據顯示,經過國家有關部門和企業的努力,國産乳製品質量大幅提升,居民對國産乳製品的消費信心逐步恢復,國産品牌嬰幼兒乳粉和液態奶銷量,也上升至正常水平的80%左右。 然而,“重市場、輕牧場”型的過快擴張、
對散奶資源的過度依賴、“堵漏”式的安全標準,以及企業誠信的缺失……三鹿問題奶粉事件的背後,反映出我國乳製品行業的眾多深層次問題。
誠信危機如何化解
“如果説9月11日三鹿問題奶粉事件爆發後,我們還可以自我安慰地説,這只是一家企業,一個個案,那麼,在行業內的各大知名企業紛紛被查出産品含三聚氰胺之後,我們又該相信誰?” 這是一位普通消費者的心聲,也是國産乳製品行業誠信危機的寫照。 統計顯示,伴隨着消費者信心的嚴重挫傷,北京乳製品市場液體奶銷量,一度下挫至正常水平的20%。 為提升消費者信心,國家有關部門和相關企業緊急行動起來:質檢部門向企業派駐數千名駐廠監督員,對乳製品進行密集抽檢,並及時發布信息;奶製品企業向社會做出了質量承諾,依靠專門機構或自身設施對三聚氰胺進行批批檢測;商場、超市則設立了放心安全專櫃…… 上述應急措施的效果是明顯的。三鹿問題奶粉事件發生後,國家質檢總局先後對液態奶進行了11次抽檢,對乳粉進行了6次抽檢,均未檢測到三聚氰胺。 然而,這些措施只是目前非常時期的非常舉措。乳製品行業徹底度過危機,尤其是化解誠信危機,最終還是要靠企業自身的努力。 業內專家指出,乳製品行業誠信危機的根源,是企業一味追求發展速度,忽視以誠為本的企業基本價值,漠視企業社會責任。而在其背後,則是國內乳製品行業過度擴張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乳製品行業只有在競爭主體、産品結構、企業架構、發展模式、供應鏈、質量標準等領域實現全面轉型,度過危機才有可能。而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切實樹立誠信經營的理念,在市場競爭中,無論發展的目標有多高、成本壓力有多大、産業鏈環節有多複雜,都絕對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放鬆産品安全。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恢復消費者的信心,重塑國産奶製品形象。
奶資源瓶頸如何衝破
在質檢總局曝光的奶粉不合格名單中,大部分全國性名牌都位列其中,而三元等一些區域性品牌卻沒檢測出三聚氰胺,這個現象讓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提供的統計數字顯示,作為食品製造業中的重點行業之一,乳製品工業近年來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 不過,乳製品行業加工能力的過快增長,也造成了原料奶資源的緊張,乳品企業爭搶奶源愈演愈烈。 此外,長期以來,國內大部分乳品企業在發展思路上重市場、輕牧場。調查顯示,目前多數乳製品企業自建奶站比重小,大多數為個體奶站,相當一部分奶站證照不全,奶源質量很難控制。尤其是那些全國性品牌,生産基地遍佈全國,出於原料奶保鮮及運輸成本的需要,很難全靠自身牧場供應,只得就近收購散奶,奶源質量自然無法像區域性品牌那樣得到保證。這就是此次三聚氰胺事件,全國性乳製品品牌成為重災區的根本原因。 “必須改變國內乳品行業的産業模式,才能從根本上避免類似三聚氰胺這樣的乳品業危機。”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鈕立平解釋説,三元的原料奶全部來自自建牧場,得益於産業鏈全程嚴格的質量控制,此次沒有檢測出三聚氰胺。此外,黑龍江一些乳製品企業,在奶源地自建養殖小區,吸引奶農將奶牛統一送養、統一管理,也沒有檢測出三聚氰胺。 鈕立平認為,今後,乳製品企業應加大對供應鏈的投入,加強對原材料的監管。同時,還應考慮把奶農吸納到公司中來,通過更長期、更密切、更可靠的合作方式,如參股入股等多種形式,與奶農結成穩定的産銷利益關係,以確保原料奶的質量安全可控。 此外,調整和優化乳製品産業結構,加快淘汰落後生産能力,也被提上議事日程。據介紹,全國乳製品規模以上企業達743家,其中,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以下的企業就有457戶。一些小企業採取委託大企業加工生産,或者直接採購大企業産品改換包裝出售,銷售去向很難跟蹤,這也是問題乳製品流向食品市場的監管死角。為此,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加快修訂現行乳製品工業産業政策和行業准入條件。
標準制定思路能否調整
質檢總局公布的檢測結果中,一些産品三聚氰胺的含量非常少,最少的只有每公斤0.09毫克。一些專家也聲稱,微量三聚氰胺不會對人體産生影響,那麼,人體對三聚氰胺的耐受程度究竟是多大呢? 據了解,美國FDA(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設定三聚氰胺的人群每天耐受攝入量為0.63毫克/公斤體重。而歐盟的標準還要嚴格一些,為0.5毫克/公斤體重。 不過,專家同時指出,雖然不少企業産品的三聚氰胺含量在這個臨界點以下,但其含量再低、毒性再小,也是不應摻入乳製品中的。況且這個標準是否完全適用於人類仍有爭議。 那麼,那些僅含有微量三聚氰胺的乳製品,三聚氰胺究竟來自哪呢?其實,作為合成樹脂原料的三聚氰胺,廣泛存在於我們周圍,諸如板式傢具、包裝材料等。一家奶牛養殖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曾經從飼料、飲用水中檢測出過三聚氰胺。 既然三聚氰胺幾乎無處不在,完善質量標準和原料奶、乳製品檢驗體系就成了燃眉之急。據介紹,乳製品標準體系由原料乳標準、乳製品衞生標準、乳製品産品標準、乳製品生産管理與質量控制標準以及乳製品檢測方法標準組成。我國乳製品産品標準與國際標準相比較,指標設置基本相同,但國內標準在數量、門類、品種以及技術指標規定等方面與國際標準差距較大。此外,在現行的國際標準和我國國家標準中均未規定三聚氰胺指標及相應的檢測方法。 有專家&&,我國制定標準的思路也值得反思。國外的食品添加物標準大都採用“包含法”,只允許其中含有某些添加物,且規定了明確的含量。而我國的標準是“排除法”,明確的是不允許出現的添加物。而隨着新的化學添加物的不斷涌現,杜絕了三聚氰胺,沒準還有“四聚氰胺”,漏洞只能是越堵越多。因此,能否調整標準制定思路,關乎食品安全大計。 10月7日,《原料乳與乳製品中三聚氰胺檢測方法》正式發布,明確規定了乳製品及含乳製品中三聚氰胺臨時管理限量值。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盡快&&《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研究制定《生鮮乳收購管理辦法》、《奶站建設准入條件》,實行依法規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