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80後”賺“90後”的錢
    2008-10-06    作者:謝洋 吳欣航    來源:中國青年報

    “老闆,這個耳機能不能便宜點?”
    “你是大一新同學吧?最低給你八五折。”
    “就八折吧!以後我會常來光顧的!我要買的東西還很多呢!”
    ……
    新學期伊始,位於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生活區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常能見到這樣討價還價的場景。在這裡,清一色由“80後”在校生組成的學生小老闆,謀劃起了如何在“90後”新生那裏賺取新學期的第一桶金。
    大二學生王朝經營一家數碼小店,他經過調查後發現,現在很多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已經擁有了手機,而像MP3、筆記本電腦等大宗數碼産品也大都是來校報到前就買好了。“考慮到‘90後’新生對數碼産品較為鍾愛,消費能力又不是太強,所以我開了個小店專門經營數碼配件,如耳機、數碼美容、電腦軟體等。”
    記者在店舖前停留的短短15分鐘裏,他做成了4筆生意。王朝侃起生意經來滔滔不絕,他從商業的角度,對“90後”有着自己精闢的分析。他説,與“80後”相比,“90後”有着完全不同的成長環境、思維方式、生活理念和消費特點。他們出手闊綽,喜歡嘗試新事物,崇尚新奇消費,個性明顯,具有超前消費的意識,注重品牌,商品更換頻率高。女生喜歡毛絨玩具、小飾品,喜歡整套購買化粧品,男生喜歡DIY。
    “我得趕緊多進些可愛型的秋裝了!”經營一家服裝店的大三學生管存寶&&,跟“90後”接觸後,他發現店裏的服裝風格又得換一換了,“她們蠻可愛的,喜歡的款式也是充滿童趣的類型,比如一件小外套,後面有個小帽子,上面加上兩個小耳朵就會非常好賣。”管存寶説。

創業學生找到新的人生起點

    機電學院大三學生陳雪蘭開了一家計算機銷售和維修公司,開店以來,她印象最深的是人家問她的一句話——“你們這裡是學生開的嗎?”聽完回答後,顧客往往都會沉默一陣。
    周圍人的這種懷疑眼光,使得陳雪蘭和她的同伴們,在開始經營時有些不太自信。“我們擔心同學可能不喜歡我們這種店,不相信我們的技術,所以規模沒有搞得太大。結果常常是有同學要買的東西,我們卻沒有他們需要的品種。”陳雪蘭回憶説,剛開始時,經營情況十分慘澹,有時一天的營業額少到連一個人一天的工資都不夠發。
    已經先期投入了近兩萬元,這樣下去賠了本不説,連吆喝也賺不回來。被逼無奈之下,陳雪蘭和同伴開始嘗試用小廣告宣傳加低價策略:別人裝個操作系統收20元,他們就只收10元,上門服務也只加5元。低廉的收費和誠懇的態度,使他們的生意漸漸有了轉機,“現在逐步改善了很多,最起碼三四個人的工資夠發了!”陳雪蘭笑着説。
    在創業孵化園開店的這段經歷,讓陳雪蘭對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們的店面在孵化園的最裏面,這在選址上其實是比較吃虧的。”她説,像計算機類型的店,人家有需要才會來逛逛,如果閒着無聊的話,顧客喜歡逛的都是像衣服等小商品之類的店,因此位置順序對客流量的多少就至關重要了。“如果不是親自去做,也不會知道創業要考慮的因素那麼多。”
    風險對每一個初出茅廬創業的大學生都隨時存在。開服裝店的管存寶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去服裝市場進貨時的情形。由於對行情一點也不了解,結果拿貨價格比別人高出不少,“看到別人店裏的零售價和自己的進貨價一樣,第一筆生意就權當買教訓了。”以後每次進貨,管存寶不敢再大意冒失,不經過仔細考察了解,他絕不會輕易出手。
    過去的幾個月裏,管存寶經歷過把自己親手製作的服裝賣出時的喜悅,也體驗過一天也沒幾個顧客時的煩躁。現在,他的小店經營狀況已經步入正軌,平均一個月能收入四五千元,他還計劃不久後,在校外開一家分店。不少同學得知後,紛紛向他討教生意經。
    “本來在學校裏,覺得自己的能力不是很強,自從開店後,經常要到外面公司拿貨,根據大家的喜好來自己設計服裝、進貨,感覺自己的膽量和對社會、市場情況的了解比以前強多了!”管存寶坦言,學校的創業實踐教育,讓他找到了人生發展的一個新的起點。

從等待商機到主動出擊

    “回收各型號男女軍訓服,每套人民幣元,地址……”9月27日中午,出現在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食堂路口的一則小廣告吸引了路人的注意。
    原來,這天正好是該校一年一度的新生軍訓結束的日子,創業孵化園的一名學生瞅準了這一商機,趁機做起回收軍訓服的生意。
    “跟幾個月前剛進孵化園時相比,學生的變化蠻大的。”負責創業孵化園管理的學生處曹燕華老師介紹説,剛開始,學生們大都在等待商機,到這個學期,他們已經學會主動去尋找商機了。“學生們商業敏感度的提升,觀念、意識的轉變都讓人欣喜。”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王梅珍對這一變化更是看在眼裏,喜在心裏。她認為,對於高職學生來説,儘管不能像本科院校學生那樣,在創業時搞很多高科技項目,但結合自身技術專業特長,同樣也能在創業路上大展拳腳。
    “我們對學生有個培養計劃,第一年主要是學基礎課,第二年給他提供一個創業平台,使他在學校裏就能培養起創業意識,第三年再幫助他出去頂崗實習。”王梅珍院長説,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院在今年年初,專門投資50萬元,在生活區改建設立了面積近1000平方米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學生只要有一份可行的項目計劃書,經過申報批准後,便可以在孵化園中經營自己的小店,房租和管理費用全免。
    從今年5月中旬招商起,短短半個月,學校就收到了各院係學生提交的107份創業申報項目書,這對於只有29家鋪面的創業孵化園來説,是遠遠供不應求了。“我們的專家評審組在考察學生的項目時,着重看他能否把創業計劃和自身專業進行有機結合。”王梅珍舉例説,比如家紡專業的學生,開了一家床上用品專賣店,他在創業經營的過程中從設計開始,到製作、銷售一條龍,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實踐,而他的同學即使不能參與經營,也可以把自己創作的作品、平時的作業,包括畢業設計的成果拿到店裏展示銷售,從而帶動更多的學生樹立創業意識。
    在與王院長交流的過程中,她反復強調“創業意識”培養的重要性,“也許我們現在學生創業成功的只是鳳毛麟角,但我相信創業必然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我們職業院校教育出來的學生不光能到企業裏打工和就業,還能帶動一批人就業,這個意義就更大了。”王梅珍院長説。

  相關稿件
大學生兼職:“80後”助學創業的必經之路? 2008-10-06
青島開設網絡“模擬公司”培訓創業者 2008-09-22
重慶:大學生自主創業最高可從銀行貸款8萬元 2008-09-22
江西贛州:社區創辦“和諧創業社” 2008-09-22
農民工返鄉創業出現井噴 200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