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危機與糧食危機
    2008-10-06        來源:經濟參考報

  大部分人一天的飲水量僅為2升,但若將食物産出所需水量一併算進,每人每天的耗水量就達到了3000升。富人消耗的水資源更多,因為他們往往吃更多的肉製品,而肉製品在生産過程中的耗水量遠高於穀物。因此,隨著世界人口和收入的增加,如果現有的生産方式不變,要想解決所有人的裹腹之需,農民們將需要更多的水資源。
  研究機構預計,到2030年,全球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將比現在增加2000多立方千米,增幅在25%以上。然而,當前許多農墾區水資源匱乏,並且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這一情況可能會進一步惡化。業內人士&&,當今世界面臨著的是“水危機”,而不是“糧食危機”。
  分析人士認為,應對之道是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或者説,“用一滴水灌溉更多的莊稼”。當前,佔世界人口約20%的人口(12億左右)生活在缺水地區。農業用水佔人類總耗水量的比例約為70%,所以一旦出現水資源要枯竭的徵兆,最有可能幫助節約用水的是農業。但是各國政府,或是為了贏得選票,或是為了保護窮人,很少按市場價格向農民收取水費。所以,農民往往比其他使用者浪費更多的水。
  專家建議,像印度、澳大利亞這些炎熱地區的小麥種植戶可以減少耕作次數,在耕地表面留下一層覆蓋物,用來吸收雨水,減少蒸發,從而節約灌溉用水。在中東這樣的乾旱地區,可以用抗旱的橄欖、棗椰替代橙子等耗水較多的作物。理想的做法是,缺水國家集中種植收益最高的經濟作物,用售後收入進口其他必需品。
  農業學家也開始設計工具,幫助監測水的使用效率。他們已經可以利用衛星收集的地表溫度數據,計算出植物吸收和蒸發水分的速度。這使得各國政府和相關機構能夠找到浪費水資源最嚴重的地區。但是,正如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警告的那樣,有效用水只是提高農業産量的步驟之一。即使農民用水適量,他們也需要優質的種子和足夠的化肥。尤其是在非洲,蟲害防治、糧食儲備和分配等因素對糧食産量的影響甚至比缺水還大。
  提高糧食産量並不總是意味著需要加大灌溉力度。在非洲的許多地區,要使穀物産量翻番可能只需要多消耗很少的水。

(肖瑩瑩編譯自9月26日英國《經濟學家》)

  相關稿件
全球糧食危機給南美國家帶來風險與機遇 2008-07-03
全球糧食危機對中國或許是大機會 2008-07-01
77國集團舉行會議商討糧食危機和貧困問題 2008-06-12
全球糧食危機下的非洲 2008-05-28
非洲開發銀行力助非洲國家應對糧食危機 2008-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