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捲入問題奶粉事件,對蒙牛、伊利和光明肯定會造成影響,短期內會造成一定的銷量下滑。但最大的影響恐怕是危機將傳導到産業鏈上游的奶農身上。奶牛如果不定時擠奶就會生病,因此産量不可能因為採購量下降就人為減少,奶農恐怕將因此蒙受巨大損失。”東海證券分析師盧媛媛的判斷,在農業部近日的發布消息中得到證實。“由於三鹿奶粉的問題,河北奶農遭受嚴重的損失,每天都在倒奶。”
奶業上游情況嚴峻
被三鹿問題奶粉事件牽連的不僅僅是終端企業,産業鏈上游情況更加嚴峻。由於國內企業紛紛減少或停止收購鮮奶,奶農面臨“有奶無處賣”的困境。經農業部初步統計,僅9月14日到16日3天,河北省損失生鮮奶5936噸,平均3000元一噸的牛奶,除少量以200元一噸賤賣外,絕大多數都被奶農忍痛無奈地倒掉。 河南新鄉偉業奶業公司負責人郭日盛告訴記者,自9月20日起,伊利公司已經停止收奶。新鄉市每天鮮奶産量230噸,現在只有少量銷出。奶牛養殖戶和70個養牛小區損失慘重,不少小區及養殖戶忍痛將幾十噸的鮮奶倒掉。
收奶數量大幅下滑
對於近日伊利、蒙牛部分工廠收奶量的大幅減少,蒙牛公司新聞發言人向記者解釋,是因為奶源收購環節增加了更多檢驗環節和設施,導致收奶速度和數量有所減少。伊利公司則&&,為了從源頭杜絕問題的産生,伊利之前主要在進行“三清三保”整頓,並將所有的檢測設備前置到收奶環節。截至9月22日,伊利新採購的價值1000多萬元的專業檢測設備已經全部到位,並承諾會繼續收購合格的原料奶。 但伊利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以往的原奶檢測一共117項,檢測每輛奶車大約需要40分鐘。而現在僅檢測三聚氰胺一項,就需要4個小時,所有項目查下來,一共需要近5個小時。以往,一天能收1500噸左右,估計這幾天所收的奶每天不超過500噸。蒙牛新聞發言人則告訴記者,現在每一批收購的原奶都要進行嚴格的三聚氰胺檢測。由於時間大大加長,一些來不及檢測而壞掉的原奶只能全部倒掉。但這些原奶都是公司花錢收購進來的,公司也有損失。
109家奶企發布共同宣言
9月21日,為了應對奶業危機,伊利等109家奶企共同發布《中國奶製品産銷企業質量誠信宣言》,稱將切實承擔起産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的使命,履行社會責任,進一步加強奶製品供應鏈安全管理,做好産銷銜接,建立快速通道,減少中間環節,共享産銷信息,不斷完善長效機制,共同保障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以實際行動,努力營造出一個乾乾淨淨的奶製品市場。 專家&&,只有更加嚴格地對原奶收購環節進行檢測,才能從源頭杜絕問題的産生;只有所有的産品全部經過企業自身和國家質檢部門更加嚴格的檢測後出廠,才能確保産品質量;只有加大投入來建設優質的奶源基地,提升奶農的生産方式,才能保障奶農的利益從而持續保障廣大消費者的利益。 據了解,各乳製品企業全力保證産品安全的多項舉措已初步得到了市場的良好回應,伊利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純牛奶産品的銷量已開始回升。而權威機構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國産乳製品銷售量近日已出現較大回升。
謹防“殺牛”重演
針對“倒奶”情況的持續蔓延,並呈擴大趨勢的事態,農業部9月22日緊急部署,強調要“確保少倒奶、堅決不殺牛”。並&&將千方百計組織協調加工企業擴大生鮮奶收購,督促乳品企業履行生鮮奶協議,執行合同。 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強調,保護奶農的生産積極性,這是奶業當前渡過難關和未來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更有農業部官員指出,如果奶農的生産積極性受到打擊,中國2006年從“倒奶”到“殺牛”的悲劇極有可能重演,而如果奶農失去養殖積極性,中國近年來正在成長的奶業將面臨毀滅性打擊,同時影響中國上千萬奶農的生計。 據了解,2006年由於全國有70%産奶牛不獲利,不少地方出現了殺牛的現象,造成2007年整個乳品業奶源不足。如果“倒奶”現象持續,奶農被逼“殺牛”現象將不可避免。 誰來救奶農?如何救奶農?隨着行業危機迅速向本就脆弱的産業上游傳導,行業和政府正面臨新的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