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産業新政:民間資本全面介入
    2008-09-08    作者:申劍麗    來源:市場報

  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審議通過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科技專項。該項目與大飛機、載人航太探月工程等項目一起,成為今後10至15年國家中長期重大科研項目。該項目的主要參與者之一、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在8月份中科院係統一次轉基因科學與政策的公開研討會上介紹,在轉基因作物的研究中,國家鼓勵各種社會企業的參與,無論産業的上游和下遊。

  轉基因作物的應用,在于人口壓力與糧食安全的大背景考慮。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介紹,到2020年我國的糧食産量要達到6.3億噸才能滿足農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糧食産量為5億噸,唯一的辦法只能是提高單産。
  有專家認為,解決糧食問題要靠大的科技舉措,要靠生物技術,靠轉基因。
  近年轉基因技術在全球應用大幅增長,從種植面積看,全球64%的大豆來自轉基因,43%的棉花、24%的玉米、20%的油菜來自該技術,“ISAAA(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預計到2015年達到2億公頃,比現在多一倍。”黃大昉介紹。
  7月份,國家剛剛批準“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科技專項,目標是培育一批抗病蟲、抗逆、優質、高産、高效的重大轉基因生物新品種。
  與以往項目不盡相同,政府還希望在這個項目推進的具體過程中,更多與企業和社會實體合作,為今後的産業化打基礎。
  黃大昉稱,轉基因作物研究的具體推進,由農業部牽頭,科技部等12個部門參與,今後的研制過程,很可能一半政府投入,一半社會投資。黃坦言,中國的轉基因産業鏈條尚需培育。“跟國外由大公司帶動技術發展不同,我國主要是政府投入,技術成熟後企業再參與進來,目前除兩三個大公司外,真正參與轉基因研發的農業公司並不多”。
  黃大昉稱,今後可以讓企業前置參與,讓地方政府的投入也參與進來,讓轉基因的研究更有針對性和示范性,從早期到後期的磨合,也更利于産業鏈的培植和發展。
  “考慮到公司的風險控制,在基礎研究階段一般不會大量投入資本,我們完全可以商談其可以接受的形式,包括購買專利等等。等到基因作物成功後,還可以通過轉化植株的方式合作”。
  他介紹,此前在基礎研究階段,他們就與國外某公司在國內合作建立了研究中心;與先鋒公司也在上游進行過合作,“我們所得到的植酸酶玉米,給了它一定份額”。
  日前科技部已經表態,剛剛批準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除涉及國家重大安全的項目外,一些民間項目要部分解密,在項目推進過程中要及時對地方政府、企業和公眾公開。

  相關稿件
阿聯酋媒體:海合會成員國慎對轉基因食品 2008-08-28
法國:為轉基因作物産銷開啟一道“門縫” 2008-04-11
基因安全新科技能否為轉基因農業“松綁” 2008-03-31
2008年法國將暫停種植MON810型轉基因玉米 2008-01-21
美國:暫時不會就轉基因産品爭端制裁歐盟 200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