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建設要“聽市場的話”
    2008-07-15    作者:宋璇    來源:國際金融報

    [進入京滬競相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專題]

  7月12日,儘管上海酷暑難耐,但一場關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討論仍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經濟學專家和各行業企業家齊集於此,參加第五屆SNAI-ASU企業家高層論壇。本屆論壇主題是“産業結構優化——金融市場的機遇和挑戰”。200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社會科學院教授埃裏克馬斯金用其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機制設計理論”,獻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屠光紹還以學生姿態亮相會場,並就完善金融市場功能與上海金融産業發展等問題請教了與會學者。

三問金融市場建設

  “在産業結構優化過程中,金融市場能夠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或者説,金融市場是通過什麼機制來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屠光紹在主旨演講一開始,就向在座學者拋出了第一個問題。
  “産業結構的變動,實質上預示着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軌跡。上海正處在一個從工業化為主向服務業轉化的時期。目前,建設中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其核心是市場體系,目標是服務全國。因此,如何建立一種機制,完善金融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健全上海的金融市場體系,為全國服務。”第二個問題,屠光紹提出,什麼樣的金融市場才能更好地促進産業結構優化。這個問題涉及到現在業內廣泛討論的有關金融市場有效性的問題。屠光紹解釋説,所謂有效,就是金融市場要比較全面準確地通過價格機制來反映各種市場信息。
  “怎麼樣把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與促進上海産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實現上海自身産業結構的優化。”屠光紹最後一個問題直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截至2007年,上海第三産業佔上海GDP的比重僅為51.6%。除了産值比重,屠光紹指出,上海金融業産業鏈還有部分環節比較薄弱、産業鏈不夠長等內生問題。儘管最近將&&一些關於股權投資基金方面的政策措施,但他仍覺得遠遠不夠。屠光紹認為,上海在産業結構裏面急需發展第三産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

市場為主  政府為輔

  馬斯金最突出的貢獻是將博弈論引入機制設計。在他將二者結合之後,機制設計變革為——我們不需要一個中央計劃者命令人們去怎麼做,而是設計好一個機制,這些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做事情,在這個機制的引導下行動。這一理論引申到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當中,馬斯金説:“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重點先做什麼,先推進什麼,應由市場來決定,讓政府作決定未必是最好的。對中國來説,産業升級是計劃者的目標,真正做成這個事,還是要靠經濟實體當中的成員扮演,市場會自動對産業結構進行優化。”不過,鋻於美國次貸危機的經驗,馬斯金認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尊重市場的同時,也要加強政府監管,“次貸危機證明美國監管失效。上海大力發展金融行業的方向是對的,但就目前中國市場限制而言,很多金融交易還不能開展。這有待於更加先進的金融工具的開發,也需要金融交易方面進一步放開”。
  而作為馬斯金的得意門生,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系主任白重恩與其老師的意見不謀而合,他指出,要産業升級,發展新興産業,就必須有新型的金融工具,這對金融的提供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戰,這已經超出了國家發改委、銀監會或證監會所能掌握的,只有創業投資者自己才能提供。所以,政府在資源配置上起的直接作用應該減弱,讓市場做主。

  相關稿件
上海建金融中心需合適的人才戰略 2008-07-02
私募股權基金將助力京城建設國際金融中心 2008-06-23
專家:北京打造金融中心不會形成不良競爭 2008-06-16
屠光紹:四措施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2008-06-13
易憲容:國際金融中心的三個必要條件 200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