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成世界玉米加工“第一車間”
    2008-07-11    作者:李霞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地處北緯40度—45度之間的吉林省,位於世界範圍內玉米種植的“黃金地帶”。目前,吉林省一年的糧食産量是2500萬噸,其中玉米就有2000多萬噸,而玉米加工就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吉林省也被稱作世界玉米加工的“第一車間”。
  位於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玉米工業區內的大成實業集團,主要從事玉米精深加工和玉米生物化工等業務。集團顧問老劉向我們介紹説:“這裡每天都有近千輛的卡車運來上萬噸的玉米,高峰時能達到2萬噸。”由於加工技術的改進,農民不再需要將玉米烘乾,卡車拉來直接進車間。
  誰能想象,在十幾年前,這裡的農民卻為玉米豐收而發愁。

為有玉米而自豪

  幾乎每個科技人員都記得1996年集團剛投産時,農民徹夜排隊賣玉米的情形。一位技術員告訴記者:“我們當時的加工量只有30萬噸,收購量有限。但農民們好不容易有機會賣糧,誰都不願意走。當時是冬天,賣玉米的隊伍要排3天3夜。”
  農村改革實行包産到戶後,玉米産量迅速增加,但作為産業鏈下游的玉米加工業卻沒有跟上。所以在上世紀90年代末,吉林省出現了玉米生産過剩的問題。
  老劉説:“當時出現了一個極具時代特色的名詞——‘陳化糧’。吉林的黑土地,玉米是最合適的農作物,有利條件卻不能發揮優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春市建立了大成集團。集團現在的總加工規模是300萬噸/年。不僅解決了農民賣玉米難的問題,而且飼料加工延伸了産業鏈,還發展了養殖業。
  大成集團發展中心總監王光軍介紹:“現在集團每年都和鄉、鎮政府簽協議,寫明今年大成將在縣或鄉用多少玉米,這樣農民就可以放心種植。現在的農民和以前不一樣了,誰有玉米誰就牛。”

自主研發見成效

  大成集團從創立至今,經歷了玉米澱粉初加工到深加工,直到實現了多元化的精深加工和生物化工的成長過程,從一般工業生産進入了高新科技領域。集團目前賴氨酸的年産量是40萬噸,生産能力居世界第一位。
  賴氨酸是人和動物的必需氨基酸,是世界上僅次於味精的第二大氨基酸工業。以前賴氨酸生産技術由國外大企業壟斷,致使我國飼料和畜牧養殖企業面臨很大的成本壓力。集團從1998年開始自主研發,不到6年就建成了年産30萬噸的賴氨酸工廠。
  談到賴氨酸生産技術對經濟的貢獻,科技人員作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以前我國的賴氨酸主要依賴從美國、日本、韓國進口,現在我國産量佔世界的60%—70%,出口60多個國家,幾大洲幾乎都有大成的賴氨酸産品;以前進口賴氨酸的價格是每噸4至5萬元,現在國內賴氨酸價格是每噸1.2萬到1.3萬元,這使國內飼料成本大幅下降。他們自豪地説:“我們已經可以影響全球的賴氨酸市場。”

多國想來買技術

  大成集團每年80%的玉米經過工業加工轉化為飼料,發展農村畜牧業。20%的玉米用於生物化工生産,加工産業鏈可以延伸到冶金、食品、造紙、紡織等多個領域。
  最令大成員工驕傲的是集團自主研發的玉米基多元化工醇生産技術。這項技術不僅是國際首創,而且還是全球獨有。它以玉米為原料開發石油化學品替代物,最大限度地利用玉米資源替代石油資源,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玉米加工概念,走出一條循環利用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化工醇是從2007年8月開始生産,現在已經具備年産40萬噸的生産規模,目前正在建設100萬噸規模。”大成集團化工醇總工程師齊洪彬介紹,“40萬噸脫産成功後,很多國家都來談判,想引進這項技術。目前我們正在和美國合資建廠,我們以技術入股。”
  他帶記者來到集團的産品陳列室。這裡有玉米深加工各個階段的樣本,令人驚訝的是,裏面居然有兩個造型生動的玩具和幾匹色澤鮮艷的布料。
  “這些都是玉米深加工産品,是化工醇在聚酯、樹脂等方面的應用。這些聚酯玩具、工藝品都用於出口。這些布料用聚酯切片抽絲加工而成,着色鮮艷,垂度好,耐溫性能高。可以拿去做裙子哦。”齊洪彬笑着説。

  相關稿件
吉林省氣象&緊急發布了暴雨藍色預警信號 2008-07-07
吉林省老工業基地如何實現振興 2008-07-02
吉林豐滿發電廠採取節能減排措施增加收入 2008-07-01
吉林證監局聯合媒體保障轄區證券市場穩定 2008-06-30
新能源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在吉林遼源開工 2008-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