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現在已經成了人們須臾難離的重要通訊工具。根據國家信息産業部公布的數據,截至去年底,我國手機用戶數達5.5億,已成為世界第一手機大國。而據相關統計,目前人們平均更換手機的頻率僅為短短的6個月,如此高的手機更新頻率也導致我國每年産生2000萬部左右的廢棄手機。
廢舊手機處理不當 手機可能變“手雷”
放眼全球,每年的廢舊手機數量則達到上億部。廢舊手機和電池如果僅僅被填埋處理,裏面含有的金、水銀、鉛、鎘等重金屬成分就會直接污染土壤及地下水。而如果被簡單焚燒,其産生的氣體會污染空氣,致人中毒,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據了解,手機機殼材質含有“溴化阻燃劑”和“聚氯乙烯”兩種有害物質,而這兩種物質能誘發人體荷爾蒙産生變化,並産生導致癌變的有害物質,因而一些環境保護組織禁止使用這些材料。這只是説廢舊手機處理不當帶來的危害,還不包括手機製造過程中所耗費的資源和排放的污染。
目前廢舊手機去向堪憂
“賣手機嗎?高價回收”,記者走在街頭經常遇見一些回收舊手機的人。“舊手機的主要去向之一就是被一些小商販私下回收。“這些翻新的手機擺在店裏,懂行的我們告訴他這是二手貨,不懂行的看也看不出來。”手機回收販子利用回收的舊手機進行翻新,當做新手機賣給消費者,這種損害消費者的現象也在極大地擾亂手機市場的正常運行。 “我手裏也閒置了四台舊手機,真的不知道應該怎麼處理才好。其中兩個手機功能出現了問題,屬於報廢,當初也沒修就扔在一邊
。另外兩部只是款式陳舊,手機還可以繼續使用,但電池待機時間很短也只好棄之不用。”劉先生的情況則代表了一大部分消費者的心聲。一些不能繼續使用也無法再次出售的手機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而這些雞肋手機的最終去處極有可能就是垃圾桶,如此一來污染環境就在所難免。認識到隨便丟棄廢棄手機的危害性,一些有益的回收方式初露端倪,但堅持下來卻似乎難度不小。“真希望能有個正規且價格合理的回收渠道”,許多消費者幾乎異口同聲的&&。而正規渠道過低的回收價格則阻礙了其快速發展。 中關村鼎好電子商場地下二層的“廢舊電子産品回收站”就面臨着這樣的尷尬。這個外形為綠色電腦狀的回收站,面積約10平方米,裏面有一名工作人員值班,屋子裏沒有一台廢舊産品。工作人員介紹説,回收站是2006年9月設立的,剛開始的時候生意比較好,但是現在一個星期也未必能收上一件舊電器。提起原因,這名工作人員説主要是普通的廢品回收人員對他們形成了衝擊。這個回收站回收的舊電腦根據配置不同價格在40-50到百元之間。而同樣的廢舊電子産品一般的廢品回收開出的價格要比專業回收高出一倍左右。 如此一來,更多的電子垃圾流入到了非法回收人員手裏,並在處理過程中對環境産生了威脅。在北京蘇州橋附近,一名騎着三輪車的廢品收購員對記者説,他一個月可以回收各種舊電器數十件、手機數十部。其中一些舊電器可以直接賣給別人使用,大部分則會賣到大型廢品收購站,由他們進行拆卸和分類。收來的手機則賣給一些手機修理店,他們或翻新出售或拆下有用零部件用於維修手機。
手機業界勁吹“綠色環保”風
當環保綠色主題深入人心之時,作為全球第一的手機廠商,諾基亞於2008年初公布了一款研發代號為“remade”手機,雖然官方沒有對其明確解釋,這款手機的研發方向&&再造功能的環保型概念手機。 近日,三星電子為體現北京奧運會的綠色主題,即將在中國率先推出F268手機。該機機身、充電器及耳機等所有部件均未使用溴化阻燃劑(BFRs)和“聚氯乙烯”(PVC),是一款名副其實的環保型手機。6月底在韓國也將推出W510手機,其電池使用以玉米澱粉為原材料的“生物塑料”製作而成,表面利用黃菌鍍膜,最大限度避免對人體的侵害和環境的污染。 今年5月,荷蘭的設計師Gert-JanvanBreugel設計出用竹木製成的手機。這款概念手機的外殼也是採用玉米等穀物衍生的聚合物複合材料製作,機殼內有竹籽廢棄後可供發芽生長。最為可圈點之處就是手機提供手搖式蓄能模式,類似軍用無線電,搖三分鐘左右可打一次簡短電話。 不可否認,手機業界正在朝着環保綠色方向潛移默化的變化,幾年前無人問津手機環保,在今天誰也不敢小視環保理念,我們的研發者將把環保的概念體現到手機設計的每一個環節中。 相信不久的將來,綠色環保理念必將成為手機業界共同追求的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