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是讓人自由呼吸的地方。”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的主題發言,為中德高層論壇增加了思辨的味道。
6月15日上午,題為“重慶對話——城市發展與環保”的中德高層論壇在重慶召開,施泰因邁爾在開場白中説:“當前,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的狀況,城市消耗了人類80%的能源,排放了75%的有害氣體。德國的專家來到重慶,就是在能源、水務、防災等方面共同尋求解決方案。”
中德高層論壇是兩國為城市可持續發展交換思想的&&。整個活動持續一天半,第一天活動的主題是全國性的,包括《城市:前景和長遠規劃》、《有效利用能源與運輸效率》、《工業與環保自覺性:履行企業社會責任》3個分論壇,第二天的活動是針對重慶的,包括《重慶環境與水資源保護》、《重化工城市的清潔生産與水環境保護》兩個分論壇。每個分論壇安排了對等的德國人和中國人發言,針對一個特定的主題以互動形式進行。
不能簡單移植成功者的方案
德國巴斯夫執委會成員馬丁 薄睦樂説,城市的發展要考慮到經濟發展、城市參與和可持續的良好環境,這將決定中國城市的可持續性和吸引力。中國應該調動國家的力量,邀請中國人民進行更節省能耗的方式生産、生活,企業追求技術創新、進步和環保,城市管理者應該成為富有遠見的規劃者、設計者、建設者。
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副總裁格爾德 基佩爾説,城市的管理者應該開發一個互動機制,通過互動實現一個合理規劃,這個過程應該有公共機構參與,也要有私人機構參與。他説,不能夢想找到最好的方案,然後把這些方案移植到其他國家,最大的挑戰是要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發展新的解決方案。
麥肯錫大中華區董事尤納坦 韋策爾説,在美國的曼哈頓,規劃涉及到容積率和人口密度,容積率在市中心是最高的,這是最佳的調整容積率的辦法。樓只是建的高,而不是無限擴張,這樣可以節省土地,也可以給城市節省使用面積。他認為,城市規劃要綜合規劃,要考慮到城市交通、居住、商業、休閒的空間,讓大家就近休閒娛樂,不要做任何事情都必須乘車旅行。他説,這種集中的規劃方式在中國也得到了認同,現在有很多城市也越來越多地在城市中心做更高的容積率。
城市是保護環境的綜合試驗場
中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幹傑認為,將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確定為本次論壇的主題,具有重要意義。
他承認,總體上,中國為經濟的增長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環境污染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將環境保護擺上了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
李幹傑介紹説,中國政府正在採取一系列重大行動,以確保新時期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對策的落實,節能減排就是其中一項重大舉措。與2006年相比,2007年首次出現了拐點,單位GDP能耗下降了3.25%。
他介紹説,城市一直是中國環境保護的重點,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就針對城市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進行了持續探索,建立了以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點考核制度為核心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環境管理模式。城市是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實驗場,可以為環境合作提供廣闊的領域,希望中德兩國進一步擴大合作範圍,謀求合作共贏。
“德中同行”足跡遍佈6個城市
本次德中高層論壇是“德中同行”近100個項目中的一個。“德中同行”是一個歷時3年的德中友好合作活動。活動的目標是增進德中雙方的相互理解與信任,為長期成功合作奠定基礎;開拓德中合作新領域;塑造和維護一個積極的、富於創新的、面向未來的德國形象。
德國總統霍斯特 克勒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共同擔任“德中同行”活動的監護人。德國總理安格拉 默克爾去年8月28日在南京為“德中同行”活動揭幕。整個活動足跡遍佈南京、重慶、廣州等6座中國城市,並將於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期間落下帷幕。
“德中同行”特使芮悟鋒先生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德中同行”有4個特點。第一,它不是一年內完成的“文化年”,而是持續3年;第二,活動不僅僅局限在文化領域,而是涵蓋經濟、學術,更廣泛;第三,項目不只是塑造德國形象,而是關注兩國共同的項目;第四,不局限於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是選擇南京、重慶等城市。
本報重慶6月15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