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的要求,5月1日起,有關境外動畫片的禁播時段比原先延長1個小時,從17:00-20:00改至17:00-21:00。而早在2006年8月,廣電總局就提出規定,從當年9月1日起,全國各級電視台所有頻道在黃金時段不得播出境外動畫片、介紹境外動畫片的資訊節目以及展示境外動畫片的欄目。 境外動畫片的“禁播令”的確成為近兩年國産動畫産業急速發展的有力推手。根據廣電總局發布的《關於2008年4月全國國産電視動畫片製作備案公示的通知》,僅今年4月份一個月,經備案公示的國産電視動畫片就達45部,時長42564分鐘,超過去年全年産量的40%。 回顧中國動漫的産業化進程可以發現,2004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廣電總局《關於發展我國影視動畫産業的若干意見》發布後,動漫立刻成為國內炙手可熱的朝陽産業。2007年,中國卡通視頻作品共生産10.19萬分鐘,較2006年增長了23%,更是1993-2002年這11年産量的總和。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中有16個涉足動漫製作領域,建立了17個國家動畫産業基地,動漫企業的數量一路飆升至5400家。同時,嗅覺敏感的風險投資機構也盯上了這個潛力巨大的産業。一時間,政策、資金、人才蜂擁而至,翻騰喧囂。 然而,政策呵護下的動漫産業畢竟“長大未成人”:産能不濟、制播倒挂、融資不暢、政策依賴等成為制約我國動漫業跨越式發展的四大重要瓶頸。以動漫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産業究竟因何滯留不前?通過怎樣的資源整合路徑才可能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上海證券報就此對國內動漫産業發展狀態進行了調查。
【産能低下】 盈利難以為繼
雖然“禁播令”導致的供求矛盾強烈刺激着生産慾望,但是市場缺口依然明顯。據悉,目前國産動畫片的實際需求量在30多萬分鐘,可現有的生産能力還不足三分之一。並非不為,而是不能。國內動漫企業的生存狀態並不如意。 “中國5400家動漫企業中,生産能力在1000分鐘以上的不到20家,盈利的就更少了。”宏夢卡通CEO王敬的一句話點出了業內生態環境。他介紹説,動漫是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卻長達3至5年的行業,一部稍具規模的動畫作品,至少需要幾百分鐘,行內平均製作成本為每集1萬元,還不包括企業運作的其他開支。因此,企業要維持,必須迅速找到盈利途徑,否則,就必須擁有持續的資金投入以維持滾動運營。 從2004年算起,四年過去了,我國已經出現了如宏夢、中南、三辰等幾傢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動漫企業,去年以來反映出的盈利狀況也越來越好。但是,在少數大企業終於“看到錢了”的背後,卻是大批小公司每年只有幾百甚至幾十分鐘的産量,且主要在從事為國外企業進行代加工或者製作商業動畫短片等以維持生存。 福建金豹動畫設計有限公司是1995年成立的福建省第一家全民營動漫企業,公司總經理朱玉奇告訴記者,金豹動畫在盈利,但是利潤是産生於之前就一直在製作的樓盤動畫、電視台短片和企業宣傳短片,動畫故事片還根本達不到盈利的要求。 “那些中小動漫公司的生存狀態真是非常非常困難。”國內某大型動漫企業高層告訴記者,大量小公司在靠代加工維持運作,而代加工必須保證滿負荷生産,才能取得較為穩定的收益,可小公司又不具備直接接手國際訂單的資源,只能從中介的香港公司手裏轉接國外訂單,“這樣,利潤被吃掉大半,剩餘的錢實際上僅夠勉強維持,即便如此,他們還要面對行業內的惡性競爭。”他還透露,由於政府方面不願看到努力扶持的新興産業在短時間內就有大批企業面臨倒閉,有關部門甚至希望大企業能兼併一些小公司。 上影大耳朵圖圖影視傳媒公司執行董事錢建平則指出:“做了這麼多年‘來料加工’,從技術上來説,國內動漫企業已經完全沒有問題了,關鍵是缺乏創意。”據他介紹,在日本等成熟市場中,很多企業只主要負責前期創意,中期生産環節都以外包形式給了中、韓等國的企業。“代加工利潤很少,只有訂單穩定才能維持。”
【制播倒挂】 成本回收堪憂
記者同時了解到,儘管代加工利潤微薄,但國內很多企業寧願如此也不敢涉足原創領域,原因在於獨立設計開發的風險比代加工大得多,成本回收堪憂。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則是,動漫作品在國內一直處於生産成本與電視台播出價格“倒挂”的狀態。央視購片價格已為行內最高,但也只有500元/分鐘,遠遠低於平均每集萬元的生産成本。大量動漫節目在地方電視台播出時甚至沒有購片費。 錢建平告訴記者:“電視台選擇很多,壓價壓得厲害,一些電視台甚至每分鐘只給十幾塊錢的購片費,就買斷了2至3年的播放版權。而且在版權期內,電視可以無限制播出。所以,有些企業的作品播出根本不要錢,只是為了宣傳。”作為近兩年來獲得眾多獎項、已經建立一定品牌影響力的動畫形象,其公司出品的《大耳朵圖圖》在央視少兒頻道播出時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儘管如此,“播出也只是為了宣傳”。 雖然“倒挂”現象在國外同樣普遍,但在更成熟的市場環境中,優秀的動漫産品仍可以在設計前期就回收全部或部分成本,並獲得保證後期持續開發的資金。“國外是用好的動漫形象來編織故事,在投入製作前就已經獲得投資商和觀眾認同,然後再進行製作、包裝和宣傳,最後是品牌授權、衍生品開發,盈利就穩定了。國內也在努力做,但困難很多,開發常常很盲目。”錢建平認為,“在‘倒挂’已經是行業現狀的形勢下,動漫企業應該更明確作品的開發目的,到底以內容為主導還是以後期衍生産品的廣告效應為主導。有的放矢,才能改善狀況。” 另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之所以國內尚未形成這樣的開發模式,除了行業剛剛起步、市場尚未健全等因素外,與我國的制播體制也有密切關係。據介紹,我國對動漫節目實行同電影、電視劇相同的審批制度,即先立項,後製作,再申請許可證,最後獲得播出。這樣,國內動漫企業很難像國外那樣,在設計出形象和故事後,只做片花就有投資商願意持續注資。 “我們先做幾千分鐘的節目,然後申請播映許可證,做完節目再賣,賣不動的話就完了。”中南卡通總裁吳建榮&&。而中南之所以大力開拓海外市場,與規避體制風險也不無&&。“在國內,我們按照市場的要求做片子,卻只能賣給壟斷性質的電視台,只能再靠衍生品開發賺錢。而今年我們在海外光發行收入預計就能達到200萬美元。國內發行和國外發行,的確是一個名和利之間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此種環境下,作為國內動漫産業重要盈利途徑的衍生品開發,卻成為風投機構口中“不敢碰”的領域,因為“錢都不知道被誰掙走了”。曾是唐人動漫財務顧問的漢能投資集團一直在關注中國動漫行業,最近剛剛設立了一項10億美元的文化産業基金。漢能董事總經理祝春勝告訴記者,常有一個新的動漫形象出來了,玩具製造商沒有得到授權就自行生産;還有許多廠商即使獲得了授權,在與製作方簽訂合同後,也私下生産超過合同規定數量的玩具,侵吞授權金額。
【融資不暢】 風投欲進猶退
不能在短期內實現盈利,就必須有持續投入的資金維持運作。2004年以來,國內動漫行業的“資金洼地”效應一度明顯,投資熱潮涌動。但是,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尚未建立盈利模式正在成為投資熱情之殤,在只見錢進不見錢出的現實面前,風投機構也開始意興闌珊。 朱玉奇向記者&&:“前兩年,告訴別人你要搞動漫可能就會有人願意給你錢,就像以前的互聯網熱一樣。但去年以來,整個行業不再像前兩年那樣找投資比較容易了。”而上海一家動漫企業的負責人則告訴記者,資金之所以成為重要問題,也因為很多急功近利的投資者經常中途撤資。“業內有玩笑説,每年在動漫學會年會上出現的臉都不一樣,今年是一批人,明年再來就發現換了另一批,堅持下來的寥寥可數。大家都想賺快錢,等不及一個漫長的回收周期。” “風投不是慈善行業,投資是為了産生回報。”對此,祝春勝告訴記者,經過前兩年對動漫産業的熱情追捧,很多投資者發現,投進去的錢並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有的還甚至無法收回成本。“前兩年是挺熱的,大家都在投,但是我們發現比較大的融資案例基本出現在2005年、2006年,去年就沒有多少大項目了。這也不能説投資者急功近利,而是沒有一個很好的退出機制。” 在今年5月於杭州舉辦的中國國際動漫節的産業項目投資洽談會上,祝春勝曾作為投資機構代表,向動漫企業闡述了獲得資本青睞必須具備的四個條件:是否有可靠的盈利模式;是否有足夠大的市場空間;是否有足夠強的管理團隊;是否有可行的退出機制。 “中國有3億青少年,市場需求是不言而喻的。而投資之前,大家必須確定一個明確的退出機制,股權轉讓或上市都行。但這點很多企業還無法滿足,因為歸根結底,還是回到第一條,企業還沒有建立穩定的盈利模式。像紅杉投的‘虹貓藍兔’,他們可能不用做其他的,光圖書發行就能有很好的收益,這就是説必須找出一個盈利點。”祝春勝認為,“而且,只有經營上的盈利點還是不夠的,風投希望看到來自資本市場的利潤。” 祝春勝提到的“虹貓藍兔”是國內最大的動漫企業宏夢卡通創作的形象。在去年全國10.19萬分鐘的動漫總産量中,宏夢一家就達3萬分鐘,是當之無愧的“寡頭”。紅杉資本曾在2006年、2007年對宏夢進行了兩輪注資,規模超過2億元。在資本的強力推動下,宏夢與國內第二大的三辰卡通順利整合,採取互相持股的方式強強聯手,意欲成為“中國的迪士尼”,宏夢更計劃在今明兩年內赴納斯達克上市。 但是,像宏夢這樣的動漫企業在國內畢竟屈指可數。行業內兩極分化,更多企業速生速死,屢見不鮮。
【政策之殤】 扶持效應落空
我國發展動漫産業一開始就奉行“國家創造需求和建設市場”的思路,不過,政策常常是一把“雙刃劍”。 2006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等十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推動我國動漫産業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確定設立扶持動漫産業發展專項基金,各地方政府也都設立了專項基金,很多地方還對企業進行各種財政補貼。不僅如此,目前國家對從事國産動畫片製作發行機構取得的製作、發行、出口、特許權使用費收入實行免徵營業稅,鼓勵企業申請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其中最著名的是“分鐘補貼制”。 以國內“動漫之都”杭州為例。杭州政府根據影片播出電視台的不同級別實行不同等級的財政補貼:在境外主流媒體播出的每分鐘獎勵企業1500元;在中央&播出的每分鐘獎勵1000元;在地級市以上電視台播出的每分鐘獎勵500元。 這種以分鐘數為基準實行的獎勵制度,對促進企業發展無疑有着積極作用,特別是對於那些資金本身就困難的企業,補貼可能成為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但是,這種評估體系也引發了節目被蓄意摻水、人為拉長長度的“副作用”。一位動畫導演告訴記者:“有些小企業做的片子質量差,成本很低。但他們可以做得很長,然後白送給電視台播,按照分鐘計算得到財政補貼後,成本可能就回來了。”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業內人士希望改進“分鐘補貼制”的要求普遍存在。 除了“用時間換金錢”外,另一個鑽政策“空子”的現象就是,借助政府對動漫企業的各項稅費優惠以及各産業園區的租金減免,許多非動漫企業借動漫之名進駐園區,然後“挂羊頭賣狗肉”。還有一些企業往往是優惠期一過就搬離,並在各個動漫産業園區間來回“遷徙”。 今年1月,廣電總局公布了2007年度全國電視動畫片製作發行情況。在17個國家級動漫産業基地中,江通動畫股份有限公司全年生産量只有338分鐘,大連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動畫産業園更只有寥寥的180分鐘,被廣電總局點名批評。按照規定,國家級基地的産量要求是每年3000分鐘以上,而目前能達到此要求的只有9個,有將近一半不合格。 “你看,産業園區裏有幾家搞動漫呀?”有業內人士指出,園區內很多企業只是擺幾&&腦,挂個動漫的牌子,私底下都做“老本行”。 對此,該人士感慨道:“如果沒有政策的‘拐杖’,這些企業只會更加困難,短期內大量倒閉都是有可能的。中國人做事總是一擁而上,偏偏動漫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 但是,政策的“襁褓”還能睡多久?宏夢卡通CEO王敬認為,在當前的政策環境下,動漫企業不能只想著依賴保護,而應該在保護期內盡快增強實力,才能夠面對外來競爭。 中國台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在動漫節産業高峰論壇上也曾談及“政府出錢就好,不必出腦”的概念,“中國台灣的動漫是沒有有關部門支持的,而如果支持的方向不對,也只是在發‘救濟金’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