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華電集團31&總規模達175.9萬千瓦的小機組逐一關停,完成年度關停目標140.7%,在電力行業“壓小”成績單上位居前列。 然而,機組從滿發高供驟然轉為限時關停,決不是切斷高壓斷路器那麼簡單。“十一五”期間,華電集團計劃關停99&小火電機組,共692.3萬千瓦容量,關停工作涉及12個省(市、區)、33家企業,約34000人,佔集團員工總數的42%。 這麼多企業的資産如何處置、這麼多職工如何安置、好端端的一個電廠要炸掉,企業“壓小”的動力何來?這些問題不僅是華電集團面臨的,也是整個電力系統乃至全國“上大壓小”中必須解決的難題。帶着三大疑問,記者來到華電集團實地採訪調查。
人員安置:要讓員工有活幹,能幹活
“關停小火電的任務要確保按期完成,人員安置是關鍵環節。”華電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勞動組織處處長楊信一直參與關停機組的人員安置工作,安置問題的“五大難”曾讓他頭痛不已。 所謂五大難,一是電力職工收入在當地較高,幾乎沒人願意離開電力系統自謀職業,全要“內部消化”;二是關停涉及人員大多是沒有大學學歷的中年人,很難適應新項目的要求;三是需要安置的3萬多人佔集團員工總數的四成多,四五個新擴建項目也難以消化一個老廠的員工量;四是一個員工的跨區域安置往往要牽動一個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兩地分居問題、住房問題、配偶工作、子女上學等一系列問題都要解決;五是等待新建項目期間,員工的生活保障與情緒安撫。 “‘壓小’相當於砸了員工的飯碗,因此安置方案&&前,小機組員工的情緒很容易波動,處置不好就是社會問題。”
楊信説。 華電在具體的操作中不僅沒有釀成“社會問題”,而且總體平順。如此複雜的工作,華電是如何進行的? 四川華電五通橋發電廠是上世紀60年代成立的老廠,兩台小火電機組在2006年的最後一天被關停。去年10月31日,廠裏391名在崗職工分別被選聘到四川、安徽、河南以及內蒙古等華電系統的11家企業。 “選聘那些天,集團領導親自去了現場,勸退了所有説情走關係的。因此,目前還沒有一位職工&&不滿,”楊信介紹,新崗位發展潛力大、標準高、待遇好,如果不是集團&&優惠條件,特地降低年齡、學歷等要求,這些老廠員工很難獲得這樣的就業機會。 “‘壓小’是好事,人員安置就是要把好事辦好。關不能不管,要讓員工有活幹,還能幹活。”楊信&&,五通橋經驗已經在全集團推廣。形勢教育,廠情分析,讓員工自覺樹立危機感;崗位信息高度公開、選聘過程規範透明,讓員工對安置工作真心信服;全方位、高質量地做好各項具體準備和接待工作,又讓員工感到集團的重視和溫暖。 “關鍵要讓職工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出路在哪,給出足夠的選擇。這像是一場企業和待崗職工的自由戀愛,安置計劃與員工意願相結合,雙向選擇,找出最幸福的結果。”楊信這樣總結道。 五通橋廠只是華電集團“壓小”的縮影。據公司計劃發展部綜合計劃處負責人周朝斌介紹,針對人員安置難題,華電集團制定了《“十一五”期間上大壓小人員安置指導性意見》,按照“一廠一策”的原則,有針對性地拓寬人員配置渠道。一方面,依託現有運行機組及新建電廠,目前已安置6406人;另一方面,集團組建了運行公司、檢修公司或勞動服務公司,承接新建電廠相關業務,創造就業崗位,目前已安排1998人。年齡較大、不適應異地安置的人員,企業則採取提前退休、內部退養等政策性配套措施,努力實現就地安置,目前安置了442人。
資産處置:程序公開規範最難,確保國有資産不流失
“壓小”必然涉及關停機組的資産處置,大到廠房設備,小到紙筆桌椅,哪些該爆,哪些該拆,哪些該留,哪些該賣,賣給誰,如何定價,誰來監督,如何監督……整個過程時間緊,工作量大。 “資産處置是‘壓小’的又一難,稍不留神就會造成國有資産的流失。”華電集團公司資産管理部産權管理處處長王曉石認為,“壓小”必然會造成企業資産的損失,因此,資産處置是企業最大限度止損的過程。另一方面,資産處置還為“壓小”的最終效果把關,杜絕小機組設備被轉移或重裝。“這是一項耗時耗力的系統工程,其中資産分類、價格評估、過程監督是三道檻。”
華電資産處置已經進行一年多了,沒有一台小機組流向社會,沒有一個人、一個廠絆在這“三道檻”上,究竟秘訣何在? 華電福建永安火電廠曾是福建省內最大的火電廠,現在,這個福建電力工業史上最輝煌的領軍者同樣面臨關停壓力:兩台5萬千瓦機組和3&預熱機組已關停。“一關停,我們就立即清查資産,進入資産處置環節,提交分類處置意見,”王曉石介紹,資産分類處置方案是進入資産處置程序的第一步。煙囪、老機組等確定不能再用的,爆破、解體;設備拆解後可作為原材料的,變賣;公車、辦公用品等可以轉移使用的,集團內部調劑。“很多老員工是流着淚看著機組被拆卸解體了。可是,為了防止小機組流向社會,確保壓小的真實有效,拆卸爆破是必須的。” 為了加強國有資産處置管理,華電集團還專門制定了關停小火電機組資産處置管理辦法,建立了資産處置工作小組,力保程序規範,防止一對一交易。“程序公開規範以保證價格公正是最難的。為防止國有資産被低價賤賣,我們邀請中介機構對擬處理的資産進行估價,在處置過程中採取招投標和拍賣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資産處置收益。”據介紹,杭州華電半山發電公司去年關停後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就進入了中介估價程序,“這在國內同行業中屬於效率很高的。” 另外,全程監督也是重要環節。被關停機組的電廠分別制定本企業的資産處置方案,經各區域公司審核同意並報公司批准後方可實施。與此同時,集團公司監察、審計、財務、資産等部門均對處置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職工代表也被邀請參與監督,“今年我們還將對小火電機組資産處置進行專項審計,確保國有資産不流失。”周朝斌説。 王曉石也&&,“各廠的資産處置還在進行中,目前還沒有最終的統計數字,這個過程太瑣碎複雜,要實現資産處置效益,壓力仍然存在。
“壓小”動力:“上大”將是“壓小”的加速器
關停小火電,是實現國務院確定的“十一五”
節能降耗目標的重要舉措,然而,一個小火電廠當初投資十幾億不説,在眼下電力緊俏的時候,只要機組開着就賺錢,企業“壓小”的動力何在? “‘上大壓小’也是企業優化結構、提升競爭力的機遇。”
華電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曹培璽這樣認為。 華電集團成立之初,火電機組平均單機容量僅為12.71萬千瓦,而且機組老舊,煤耗高達472克/千瓦時,在五大發電集團中,華電的競爭力明顯偏弱。 經過幾年的“上大壓小”,截至2007年底,華電的火電單機容量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佔火電裝機的72.2%,比成立時提高了28個百分點;6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佔公司火電裝機的30.24%,比成立時提高了22個百分點,供電煤耗也下降到
347.11克/千瓦時,企業競爭力明顯提高。曹培璽認為,這其實也是“壓小”帶來的好處。 “不‘壓小’,就不能‘上大’;不‘上大’,企業就難以發展,因此,‘上大’將是‘壓小’的加速器。”周朝斌&&,現在最期待的就是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新項目開工建設“路條”。“相信一批先進、大型、高效、環保、節能的大機組投産,可以進一步緩解企業人員安置和完成利潤指標的壓力,讓‘壓小’全無後顧之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