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課能使“80後”找到幸福感?
    2008-04-24    作者:張文凌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社會人眼裏,現在校園裏的“80後”是蜜罐裏泡大的,從小學到大學一路順風順水,未經坎坷。
    可不少大學生卻在説自己不幸福。
    令雲南大學校方非常意外的是,當一門全校性選修課《幸福論》開課之時,100名學生選擇了這門課。“一開始我們很擔心,不知道會有多少學生來選。當時想只要有28名學生選課就開。可是新學期開學才挂上學校的課程網不到一週,報名學生量就翻了幾倍。”雲南大學教務處處長張建東説。

富裕的物質生活不能和人的幸福感畫等號

    擔任這門課的授課教師張尚仁是國內著名學者,曾任廣東行政學院院長、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雲南大學的特聘教授。這門課就是在他的倡議下開設的。
    “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們發現,富裕的物質生活並不能和人的幸福生活畫等號。幸福感和得到什麼樣的獎勵或評語不一定是成正比的,而是自己的心態問題”。張尚仁認為,目前很多“80後”大學生,獨立意識和競爭意識很強,但社交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很弱。除了畢業後難找工作和家庭等原因,情緒的極度壓抑往往是造成他們中一些人輕生的直接原因。
    “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網絡來排遣壓力。但是網絡到底能給他們多少幫助呢?網絡實現了天涯若比鄰,卻造成了海內無知己。”張尚仁説。
    但是,在多數高校這一問題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多學校的管理沒有針對學生的新特點去改變傳統的管理方法,仍然利用學校的兩個法寶:考試和紀律,去一味地管、卡、壓。我們的學校教育,一直強調教書育人。但如何教好書、育好人,卻是一直沒有解決好的問題。”

“80後”大學生為什麼關注幸福問題

    07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彭亞金説,她在報紙上讀過介紹哈佛幸福課的文章。“那可是哈佛最受歡迎的課程,聽課人數超過了哈佛的王牌課《經濟學導論》。人家都説大學必選的21門課程裏,《幸福學》就是其中之一。我想來聽聽,真那麼神嗎?”
    而更多的學生&&“學習壓力太大,心情鬱悶”,想從幸福課中“得到一些生活的啟示”。
    張尚仁認為,眾多大學生選擇幸福課,“是新時代年輕人關注幸福問題的信號”,這個信號值得關注。它説明“80後”大學生開始覺醒,正在自覺地確立幸福人生的哲學。
    “幸福問題,是當代青年最關心也最感困惑的問題之一。”張尚仁説,大學時代,是人生的轉折點,年輕人離開家庭獨立生活,開始個體社會化的真正歷程。而目前“80後”大學生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整個社會價值觀混亂,心理失衡,致使“80後”大學生有了太多的迷茫:生活的迷茫、求知的迷茫、求職的迷茫……這些迷茫給他們帶來了對幸福的迷茫,不知道去哪尋找幸福。而且據英國和美國社會學家聯合做的研究表明,大學也正是幸福感開始減退的時候。研究稱,人一生的幸福感呈“U”型曲線,青少年和老年幸福感最強,中年最弱,“谷底”大約在44歲左右。而大學時候正是幸福感開始降低的起點。

“幸福在哪”成世界性的大學生問題

    張尚仁指出,目前,許多大學生都把擁有金錢財富的多少當成衡量幸福及成功的主要標準,賺多少錢就等於擁有多大的權力、多大的自由和多少幸福。有調查顯示,20多年前,80%的大學生認為“建立有意義的人生哲學”是重要或必要的目標。而今天,這個比例下降到了41%。賺錢已經成為許多大學生的人生哲學。
    這多少和美國的大學生有相似之處,美國的很多大學生心裏也不快樂,他們的壓力來自美國文化養成的高期望。人人都想要更大的房子,更豪華的轎車,更多的物質享受。但得到這些物質後,人們並沒有變得快樂。
    而北歐的丹麥,一個人口僅550萬的小國,連續30年被評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其原因就是他們的人生期望很實在。美國人認為,獲得財富就是成功,而丹麥人卻説:“對我來説,快樂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金錢並不是那麼重要,親密的家庭關係、朋友和社會關係是比金錢更重要的快樂基礎。”
    “幸福在哪”幾乎是每一個迷茫的大學生都問過的問題。在《幸福學》課程裏,有一節專門講“到哪尋找幸福”。這節課上,張尚仁講了一個故事:上帝召開天使研究將人類想要的幸福藏在哪,使人類付出一番努力後才能找到。一個天使説藏在深山裏,上帝沒有同意;第二個説藏在&&&,也讓上帝否定了;第三個説,“藏在人的心裏最好。人們總是向外尋找幸福,不會想到從自己的內心去挖掘幸福的秘密。”上帝批准了這個方案。
    化學系06級的張婷説:“這節課對我的觸動太大了,特別是老師説幸福就在生活裏時,我恍然大悟。”

靠上幾節課就能獲得幸福觀嗎

    研究生劉皛等人在雲南大學內做的調查顯示,大學生中,實用主義價值觀盛行,理想觀念淡薄。讚頌奉獻人生的人僅為8.8%。
    “訪談中我們發現,相對於理想而言,學生更加注重現實,他們越來越傾向於學習他們認為是有用的知識,面對那些塑造自我人格和價值觀的課程並不關心。比如,哲學就被認為是必逃課,而一些關於託福英語、公務員考試、研究生考試方面的講座卻座無虛席。同時有62.5%的人參加過課外培訓,其中包括各種資格認證的培訓、體育健身等。”劉皛説。
    雲南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哲學系系主任李兵指出,哲學在現實中已經邊緣化,哲學對現實生活幾近失語,生活對哲學的呼喚和哲學對生活的疏遠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沒有哲學的生活是膚淺的生活,脫離生活的哲學是空洞的哲學。哲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長期缺位,導致的是哲學和生活的雙重硬傷。”
    李兵指出,學習的功利性,使很多學生找不到學習的目標;社會的誘惑,又使他們變得浮躁,總覺得只有取得學歷、金錢、高官才是生活的開始,而不知道生活本來在每一天,生命的意義在當下。這些需要哲學理論的訓練、一定的知識素養才會有所領悟。
    “其實哲學是最早關注幸福的。現在的各種幸福理論中,在中外古代哲學史中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萌芽。”李兵説,“一個人對幸福的感受是不可能作為技術來傳授的,但是通過老師的講解、與老師的對話,可以得到很多啟示。雖然它不可能産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它可以改變一個人對生活的信念、態度、方式,從而帶來有質量的生活。這就是人文學科的價值。”
    張尚仁説:“幸福是要分享的。和別人分享得越多幸福就越多。給學生們上幸福課,把我對幸福的感受告訴他們,我的幸福感也在增加。”

  相關稿件
大學生“村官”好聽不好當
2008-04-10
廈門大學米飯免費是平民教育的精彩細節 2008-04-10
天津:大學生"奧運大廚"整裝待發 2008-04-09
女大學生休學辦“公館”不怕賠錢 2008-04-07
廈門大學向在校學生提供免費米飯 2008-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