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製造”如何從陣痛中崛起?2月27日,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雎國余教授主持、一大批經濟學家共同參與撰寫的首份“中國製造”藍皮書——《中國領袖企業對於中國製造的意義》研究報告在北京大學發布。他們認為,在“中國製造”由大到強的轉變過程中,領袖企業必須擔當更多的責任。
“中國製造”遭遇陣痛
就如同在喧囂的“暖冬”論調中突然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冰雪大災一樣,“中國製造”的陣痛也來得非常突然。
似乎前不久,中國還沉浸在“世界工廠”的美譽中,尤其是2006年年初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曾讓國內輿論大喜不已,這篇由美國經濟新聞女記者邦加妮撰寫的題為《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中&&,她想進行一次嘗試,全家在一年中堅持不買中國商品,看看生活將會怎樣。結果她失敗了,得出的結論認為“沒有中國商品的生活一團糟”和“美國人完全無法擺脫‘中國製造’”。
然而,在2007年,從動物飼料到玩具,從汽車輪胎到牙膏,“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陣痛”。
“咱們出口的動物飼料,在美國、加拿大,引起寵物中毒死亡,經過查驗以後發現飼料裏面含有三氯氫氨。”參加發布會的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秦貞奎説,陸續還有牙膏事件、玩具事件、輪胎事件,這一系列事件經媒體炒作後,對中國製造産生了負面影響。
“中國製造在給世界人民的福利帶來積極意義的時候,又伴隨着一些對中國製造的非議、懷疑、偏見,甚至可能還有一些令人不太喜歡的一些評價。”雎國余也&&,現在,國際上有把中國製造和低質、低端、低品質、低價值相&&,甚至同人權、非安全相&&的傾向。
在“中國製造”遭遇危機的同時,更多深層次的問題也相繼浮現了出來,比如在“中國製造”強勢的同時,“中國製造”卻依然是中國企業之痛;而且,“中國製造”是基於非原材料的初級商品供應優勢、廉價勞動力以及各種制度性補貼(如稅收、土地等)形成的優勢,在與國外技術密集型高端産品交易時,經常會傳出“幾億條褲子換一架飛機”等類似的新聞,顯露出巨大的貿易結構不平衡。
“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製造大國,世界離不開中國,這是毫無疑問的事情。”雎國余説,但中國製造的背後確實也存在着許多問題,如何改變目前這樣的狀態,使大國變成強國,贏得消費者市場的忠誠和美譽,“是我們學界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
呼籲領袖型企業
“40年以前的‘德國製造’、30年前的‘日本製造’、20年前的‘韓國製造’,都曾經在全球範圍內遭遇與中國産品類似的風波,戰勝這些挑戰之後,他們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企業實力就發生了質的飛躍。”雎國余認為,戰勝“陣痛”,將使中國從製造大國變成製造強國。
他&&,要實現這樣的夢想,關鍵是需要領袖型的企業來帶動、推動。他説,“中國製造”真正能夠在世界市場上打得響的、有競爭力的品牌非常有限。“當然也有,某些紡織品,某些食品,某些飲料,但是我想是有限的。”
雎國余認為,所謂領袖型的企業就是在一個行業或一個地區,能夠足以帶動産業、行業發展,能夠推動市場發展的一些企業,而且以技術、精良的服務、顧客的忠誠和市場的美譽度為基礎的。
北大經濟學院院長劉偉也認為,要想中國製造真正歷史性地轉變為中國創造,根本在於創新,“一個是技術創新,一個是制度創新”。他認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應當是領袖型企業,因為這樣的企業才有足夠的信譽去融資,抵抗高科技、高風險創新所帶來的成本,才能把鉅額的創新風險成本在單位産品裏攤薄。
“帶有連鎖效應的技術創新基本上都是在現代化的大企業裏發生的,所以我們説中國要技術創新,就要呼籲領袖企業。”劉偉説。
參與發布會的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主任于小冬也&&,我們的傳統産品其實有很多好東西,就是因為沒有足夠出色的企業使其與高新技術結合,沒使其從手工變成産業化。
“為什麼中國人以前不吃麵包,現在外國的麵包卻能在中國賣得很好?中國人吃饅頭,為什麼中國的饅頭就不能讓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去吃呢?”他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