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傢具設計師徐明從國外回到上海後,其中西合璧的傢具設計風格,深得市場認可。然而,令他頭疼的是,新創意設計剛一面世,很快就被他人倣冒。而要去申請外觀設計專利,通常需要10個月時間。而在這段時間,倣冒者已層出不窮。
如何使創意者的成果從一開始就受到保護,為創意內容和擁有創意的時間提供一份官方證據?前不久,上海市知識産權局正式啟動一項“創意信封”登記備案制度。這項在全國尚屬首創的制度,填補了創意設計從産生到正式取得知識産權之間的“真空”,為最難厘清的創意歸屬糾紛提供了證據。
但專家同時指出,“創意信封”只是對創意階段性成果進行保護的措施之一,還需要依靠著作權、專利權等知識産權法律制度。而要保證創意産業健康快速發展,還需在“創意”保護和“産業化”兩方面一起努力。
 |
|
圖為位於上海虹口區的1933老場坊外展出的創意雕塑。1933老場坊曾是一家英式宰牲場,現在已成為時尚的創意園區。王溶江/攝 | 創意剽竊防不勝防
産權保護成創意産業瓶頸
幾天前,徐明把新設計的一套傢具設計圖,一式兩份封入“創意信封”寄出。那是一個特製的連體“雙胞胎”信封,上海知識産權局收到後將在信封上加蓋騎縫章,標注收案時間,並留一封存檔、一封返還徐明。
但“創意信封”仍未能徹底消除他的煩惱。“我最大的煩惱,是整個市場魚龍混雜。在國外,抄襲是很大的恥辱,甚至是犯罪。但國內尊重創意的意識還不夠,懲罰力度也弱。現在的創意剽竊,真的是防不勝防。”徐明對此非常苦惱。
這也是上海不少創意企業、設計師們的共同煩惱。如果要問上海創意産業面臨的最大困難或瓶頸是什麼,他們的答案是:知識産權侵權。
知識産權侵權的氾濫,不僅大大挫傷原創的積極性,也使得創意企業的成長,陷入惡性循環。創意的市場價值體現,是其主要的盈利途徑,如果創意産品被任意複製、使用,創意企業就難以生存、做大。而規模小的創意企業,由於資源有限,缺乏相應的維權能力,更容易成為被侵權對象。
上海東華大學管理學院最近對229家創意企業進行的知識産權現狀調查顯示,1/5的企業的創意曾經遭遇侵權。有的企業已對侵權習以為常。某家旗袍設計工作室,經常有“抄襲客”光顧,拿着相機對着櫥窗拍完就溜。工作室推出新款,三四天后就能在批發市場上看到一模一樣的“雙胞胎”。
法制不週、維權無力、市場混亂:三因素造成侵權氾濫
為何知識産權的保護如此之難?
“法律保護存在真空地帶,維權無力,以及市場混亂,是造成知識産權保護不力的三大主因。”上海東華大學時尚與創意産業中心副主任潘瑾這樣認為。
潘瑾進一步解釋説,目前對創意剽竊缺乏統一的鑒定標準,造成法律保護存在真空地帶,而且,打官司成本高、周期長,維權成本過高,而即使勝訴,懲罰力度也不足以震懾侵權者,經濟懲罰一般不超過5萬元,侵權成本過低。
另外,創意企業由於資源有限,缺乏相應的維權能力,所以更容易成為被侵權對象。調查顯示,目前上海的創意企業,56%左右屬於中小企業,80%企業人員不會多於15個,人員在5個左右的約佔一半。57.1%的小企業未採取過任何針對産品的保護措施。
第三,市場混亂。根據上海東華大學的調查顯示,競爭對手成為設計企業主要的侵權來源。潘瑾舉例説:“上海田子坊創意園區裏,就有兩個飾品設計企業互相抄來抄去,比的只是誰的産品推向市場更快。”
有了“創意”,更要“産業” 應對侵權兩手都要硬
上海創意産業的發展勢頭良好。從上世紀末至今的短短幾年,上海已有75個創意産業集聚區,入駐其中的創意企業多達3500家,從業人員近3萬人。目前上海創意産業平均年增速在16%以上。
上海創意産業的“舞&”雖然很漂亮,但在知識産權保護、市場開拓、中介機構服務等服務領域,發展相對滯後,創意企業有孤立無援之感。
上海市知識産權局政策法規處的有關負責人&&,上海近幾年在保護知識産權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努力。除了嚴格保護,加大對知識産權的經營開發,更是創意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
創意産業,“創意”和“産業”不可或缺。上海創意産業中心秘書長何增強進行了形象的説明:“在創意産業的産業鏈上,流動的是知識産權。要構築産業鏈,這頭要保護,那頭要開發,産業鏈才能完整。目前上海創意産業企業中,57.7%的企業面臨知識産權轉化的瓶頸。這將是上海政府部門今後努力扶植的內容之一。”
由於政策法規的嚴肅性,創意尋求保護的過程一般都比較長。如最簡單的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周期在9個月到一年間。目前,僅上海的商標註冊保護申請,就已排到三四年之後了。在這種情況下,不斷幫助更多的創意産業進行市場開拓,可以變消極的保護為積極的應對。
“保護很重要,但光有保護沒有開發更不行。創意是産業,産業是一定要有經濟價值的。”潘瑾認為,知識産權公民意識的提高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無法一蹴而就,“需要尋找新的突破口去解決知識産權問題。也就是説,創意出來後,馬上進行市場化,不斷推陳出新,始終跑在抄襲者前面,贏得市場先機。”
“抄襲只能贏得短時間的利益,無法長期持續發展,真正的實力,還是創意。”所以,徐明的應對措施,還是不斷推陳出新,用創意搶得市場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