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氣象服務經紀人為何難覓蹤影
    2008-01-29    作者:張琦 周凱    來源:中國青年報

    1月28日中午11時55分,上海市民任俊收到了一條來自上海市氣象局的短信,短信“溫馨提示”,上海市當天仍有降雪或雨夾雪天氣,積雪和道路結冰現象將繼續,請盡量減少外出。
    “由於未來的雨雪走勢仍然不容樂觀,因此本市已進入二級氣象應急響應狀態。”1月27日下午,上海市氣象局首席服務官沈利鋒&&,據最新氣象資料分析,未來一週內,大範圍的雨雪天氣依然會持續。
    雪天開始成為越來越多的上海人關注的焦點,但這並沒有為“看天吃飯”的上海氣象服務經紀人帶來更多的生意。

“看天吃飯”的生意

    2002年12月25日,中國首批氣象服務經紀人在上海誕生,79人獲氣象服務經紀人資格證書。當時上海有多家媒體報道了氣象服務經紀人的産生,還有媒體稱,他們將成為我國第一批真正用天氣信息賺錢的人,“看天吃飯”。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上海市氣象局還為此&&了《上海市氣象服務經紀人管理暫行辦法》。
    所謂氣象服務經紀人,即相當於一個中介,他們向用戶宣傳氣象信息産品,利用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提供相關的氣象信息服務,同時又代表客戶向氣象部門提出新的“定單”。氣象服務經紀人可以在促成氣象部門為用戶提供信息交流服務的這個商業化過程中,獲取自己的報酬。
    然而,氣象服務經紀人的商業之路並不平坦。有媒體報道説,上海首家由5位服務氣象經紀人合資開辦的上海多普樂氣象服務經紀有限公司成立兩月有餘,銷售業務量卻還是零。一個故事説,在一家氣象經紀公司剛開始營業時,有家國際貿易客戶找上門來,當得知所需服務要收費500元時,説了一句“我還以為免費呢”就離開了。
    那麼,最近的大面積降雪是不是給氣象服務經紀公司帶來了新的機會呢?氣象服務經紀人的服務情況又怎樣?1月28日上午,記者致電上海多普樂氣象服務經紀有限公司。接線員小姐一聽説是媒體採訪,馬上回答“不能”,就立即挂斷電話。
    下午1時15分,記者以一家食品加工公司的名義撥通了上海多普樂氣象服務經紀有限公司的電話,希望了解所提供的氣象服務,該公司接線小姐稱“沒有什麼服務”,並挂斷電話。
    下午1時39分,記者以一家安徽在滬的肉食品加工公司的名義,撥通了上海市氣象局的電話,問是否了解氣象服務經紀公司的情況。接電話的工作人員立即找來一位“氣象經紀服務有限公司的氣象服務經紀人”。
    這位氣象服務經紀人&&,氣象服務信息是有償的,他們可以根據客戶需求提供氣候信息。“你可以訂長期的一年或短期的三五天的天氣預報。三五天的一次性預報500元,若是要長期提供服務,可以面談,一兩萬元的價格可以商量。”
    當記者問及氣象服務經紀公司提供的天氣預報與氣象&提供的氣象服務有何區別時,這位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提供的服務與中心氣象&的預報完全一致。“所有的天氣結論完全一樣,公司不也就要看個結論嗎?”
    “既然沒有區別,那預訂氣象信息有什麼用處呢?那些天氣預報我都可以在電視上看到。”記者問道。
    “總有些需要的公司,比如像航空公司、寶鋼等一些大公司,會向我們預訂商業化的氣象服務。而一些小公司,覺得不需要、不願意花這個錢的,完全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了解氣象,這是雙方自由的選擇。”
    “那麼,是不是有什麼特別針對各個行業的氣象應對分析?”
    “沒有,我們只提供氣象預報的結論,沒有深入的研究分析報告。怎麼應對氣象的變化,採取怎樣的對策,就是企業的事了。比如對於貨運公司,你要是想讓我們告訴你如何應對,我們可以告訴你要注意防滑等,但這些你們不是都知道嗎?”
    隨後,記者又撥通了太平洋旅行社、大眾國旅、春秋國旅、新世界旅行社等10家旅行社和幾家搬場、物流公司的電話。他們要麼是沒聽説過有氣象服務經紀人,要麼説“不需要,網上一查就能查到”,“明明有免費的,幹嗎還要買?”
    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絕大多數的受訪者只要一聽到有償購買氣象信息服務,就示意拒絕,而更願意接受無償的天氣預報服務。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已允許氣象部門提供一些有償的專業氣象信息。而現在,氣象局仍然是一個為社會提供公益性質的氣象服務的機構,百姓可以通過中心氣象&的預報無償地了解氣象信息。

英國所有氣象信息都已實現收費

    在商業氣象服務發展較好的英國,氣象服務早已走向商業化、市場化。作為英國最大的氣象公司——英國氣象局,它的所有氣象信息服務都已收費,它還設有專門的商業産業部,負責氣象服務産品的銷售、市場開發、産品研製、産品生産和服務供給。據報道,近幾年,英國國家氣象局的有償服務收入已佔到總經費的40%,並與其他單位和部門合作,一旦簽訂合作項目,收入將按合同分成。
    目前,美國大約有300傢俬營天氣預報公司在為企業提供氣象服務。成立於1976年的“美國氣象諮詢公司”,則主要為法庭提供證詞,法庭根據他們提供的天氣記錄,對一些傷害事故進行判斷,看事故是否受天氣因素的影響。
    而日本新興的“天氣經濟學”內容包羅萬象,什麼空調指數、冰淇淋指數、泳裝指數和食品變質指數等一系列指數,都成了商家確定倉儲和營銷計劃的重要依據。日本的商業氣象服務發展迅速,至1996年,18家民間氣象服務公司的營業額高達320億日元。目前,日本最大的私人氣象公司——日本天氣新聞公司的業務範圍遍佈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澳大利亞氣象局1990年成立的特殊服務部門,1995年~1996年度收入高達300萬澳元。德國商人還發現,夏季氣溫每上升1攝氏度,就會新增230萬瓶的啤酒銷量。氣象公司便開發出啤酒指數,供啤酒商參考,及時調整生産。

氣象局:首先要為公眾服務

    正在參加上海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的上海市氣象局局長湯緒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專訪,他首先強調“經紀人”是要加引號的,“經紀人”的目的是實現行業的價值最大化,使得氣象信息在運作發展中最大化地發揮作用,而氣象服務有着特有的規律和特點。
    湯緒説,由於氣象行業定位於科技性、基礎性的公益事業,因此首先要為公眾、為社會服務,在這個基礎上,再為市場服務。公益性決定了它要把為市民、為社會服務放在首位,比如把氣象信息及時提供給市委、市政府,以便在防災、減災中發揮作用,“氣象服務的核心是氣象信息要進入千家萬戶,在城市安全、經濟運行中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氣象服務也要面向市場經濟,“有些行業對氣象比較敏感,所以氣象服務在這些行業中就要增加附加值,在減災增效中發揮作用。”湯緒&&,當初設立氣象服務經紀人的初衷也就是為企業服務,主要是用經紀人的理念推進氣象服務,“經紀人就是要無孔不入,實現價值最大化。”
    不過,湯緒坦言,現在都在強調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而民生氣象自然就要首先關注民生,如果要提供有償的專業氣象服務,就要處理好各方面的關係。
    湯緒並不願意多談氣象服務經紀人為何無法開展業務的問題。不過,他強調,上海市氣象局也在不斷深化服務內容,豐富服務産品,比如在春運期間組織各行業進行天氣情況大會商,在黃金周為旅游行業提供氣象服務,在平時為一些生産部門提供氣象服務等。
    本報上海1月28日電

  相關稿件
對極端天氣 政府部門應該極端負責任 2008-01-21
氣象:境外專家將協助預報天氣 2008-01-18
西北地區極端災害天氣增多 2007-12-28
呼和浩特:天氣降溫 “暖消費”升溫 2007-11-28
我國部分地區出現降雪降溫天氣 200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