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1-24 作者:程剛 來源:中國青年報 |
|
|
“當颱風起來的時候,豬都會飛。”1月21日,此間召開的一個論壇上,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用一句俗語結束了他的演講。
龍永圖用這句幽默的結語為台下眾多的企業界和金融界聽眾打氣。他以“颱風凌空”形容未來中國經濟將保持高速增長的大勢,而眾多將從中受益的企業和個人則是借助颱風“飛起來的豬”。
不過,中國經濟——這場已呼嘯奔馳多年的颱風眼下似乎遇到了麻煩。2008年新年之初,在美國次級債危機愈演愈烈,世界金融市場大動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向何處去,成為各界人士關注的焦點。
2007年暴露的美國次級債危機,導致美國經濟放緩。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目前暴露的次級債危機還只是冰山一角,冰山浮出水面將引發全球性金融格局大調整,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將陷入危機。
作為中國産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陷入危機,將拖累中國經濟。一直以來,出口和投資是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主要動力。
這也成為一些觀察人士認為中國經濟將出現“由牛轉熊”拐點的原因之一。
不過,出席此次論壇的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徐剛認為,市場低估了美國經濟的韌性和出現危機後的自我修復能力。而且,所謂美國經濟衰退對中國經濟可能帶來何種影響,目前還只是停留在假設的層面。
包括上海復旦大學金融與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謝百三在內的一些經濟學家則認為,即便美國經濟由放緩步入衰退,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沒想象中那麼大。“因為中國對歐美出口的産品多為基本消費品,比如服裝、皮鞋、家電等。美國人不會因為收入減少就不消費這些商品。相反,收入減少的美國人會更傾向於購買便宜的中國産品。”謝百三説。
徐剛強調,中國經濟很大程度上有自身獨立發展的趨勢,並非百分之百受制於美國經濟的影響。“未來隨着中國內需的迅猛發展,中國經濟會逐步擺脫外匯順差的依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是可以期望的。”近兩年來,隨着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斷攀升,中國對美出口占出口總額比重已經在小幅下降。統計顯示,2007年1月至11月,中國對歐盟出口額超過對美國出口額。
包括龍永圖、謝百三在內的一些專家也認為,未來中國經濟可寄望於不斷增長的內需。“每年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的新市民將成為一個巨大的消費群。”龍永圖&&,每年新增的這1000多萬消費群體,對基礎設施、醫療衞生等各種資源有巨大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謝百三認為,隨着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建立,中國人被壓抑的消費需求將得到釋放,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越來越大。
一些觀察人士認為,2006年12月中國的消費增長率達到15%以上,而同期投資增長差不多也只是15%的水平,這或許説明“中國經濟正從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轉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