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聲 “讓你到全世界都能得到起碼的尊重,這應該是所謂中産的一個條件吧!”
——網友留言
中國中産階級正在日益壯大。滙豐銀行和上海復旦大學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10年之內,內地年收入達到7500美元~2.5萬美元的中産階層將會激增至逾1億人。
“年收入2.5萬美元能算是中産階層嗎?這個收入在北京要攢十年的錢才能買得起房子!”有網友發出這樣的疑問。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和新浪網新聞中心聯合開展的一項題為“誰會在10年之內成為中産階層”的調查中,7313位參與者心目中的中産階層最應具有以下特徵:“收入穩定,有房有車”(83.6%);“教育水平高,有良好修養”(68.5%);“職業聲望高,工作體面”(56.1%)。
83.6%公眾認為成為中産的首要條件是收入穩定,有房有車
什麼是中産階層?屬於“典型白領一族”的外企職員孫女士&&“很難回答”,她覺得中産階層離自己“還很遙遠”,在她的印象裏,中産階層“應該是中年人了”。
和孫女士不同,多數人還是習慣用物質標準來衡量中産階層。
首都醫科大學的王莉認為,中産階層意味着一種生活狀態。“有房、有車、工作穩定、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再加一條,和自己愛的人幸福地生活。”本次調查中,83.6%的人認為中産階層的首要特徵是收入穩定,有房有車。
在滙豐銀行的調查中,中産階層被定義為20~49歲之間、個人年收入在6萬元~20萬元人民幣之間的群體,此項調查48%的受訪者居住在大城市,北京、上海和廣州各佔1/3左右。
家在北京的常先生完全符合滙豐銀行的中産定義,卻堅決認為自己不屬於中産階級,“至少從心理上考慮,我不覺得自己是中産”。雖然有車有房,年收入早已過了6萬元,但他每天還得為各種日常開銷斤斤計較:“汽車算資産吧,每天喂汽油,也不見它下個崽。銀行的房貸還年年漲,好像越還越多。”常先生心裏一盤算,僅汽油漲價一項,每月就得多支出100多元。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從2003年開始,我國GDP增長率一直在10%的平台上加速,初步核算顯示,2007年第一至第三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長11.5%。國家統計局12月11日公布的11月CPI,同比上漲6.9%,再創11年來新高。
“內地年收入達到7500美元~2.5萬美元的人就算中産階層啦?和現在的物價、房價水平相比,這個收入也就夠維持溫飽吧!”調查中,有網友這樣留言,經濟的高速發展推動,伴隨物價上漲,將來中産階層的收入水平越發難以預期。
本次調查中,僅有2.2%的人認為10年後,年收入6萬元~10萬元可以算作中産階層,17%的人還把中産階層的門檻劃定在6萬元~20萬元之間,而33.3%的人認為10年後年收入在50萬元以上才算是中産階層,這個標準正好和前不久零點集團調查得出的中産階層收入標準吻合。
北京信索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産品研究部經理包雲超認為,10年後的收入標準並不好説,但據他分析,“主要是和兩個因素相關,一個是工資或者收入的增幅,一個就是通貨膨脹或CPI指數。一個因素決定收入,一個因素決定生活質量和方式。”
在學界視野中,衡量中産階層並非只有收入一個標準。社科院社會學所原所長陸學藝認為,中産是對職業、收入、消費、受教育程度的綜合考量,比如職業是衡量中産的基礎,“月收入3000元的白領是中産階層,但月收入5000元的出租車司機卻不是”。
本次調查顯示,68.5%的人認為中産階層的特徵之一是教育水平高,有良好修養。與此相佐證的一個調查結果是,2005年雅虎中國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重點城市網民中的中高端人群進行的網上大調查顯示,中産者擁有的共同點正是: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專業技能與知識技能。
另有56.1%的人認為中産階層的特徵之一是職業聲望高,工作體面。49.9%的人認為社會地位高,擁有話語權也是中産階層的一個特徵。“讓你到全世界都能得到起碼的尊重,這應該是所謂中産的一個條件吧!”有網友留言。
43.3%的人預期10年內“很有可能”成為中産
本次調查中,只有12.7%的人自認為是中産階層。相較於滙豐銀行調查中激增的中産階層人數,受訪者的自我認同感顯得偏低,實際上,這批“先富起來的人”中,很多人並不認為自己已經邁入中産行列。有調查參與者分析認為:“他們目光投向的是那些身價百萬、千萬的老闆,在他們的觀念中,打工者是算不上中産階層的”。
零點研究諮詢集團戰略總監趙玉峰曾以兩個“很極端的城市——瀋陽和上海”為例談到這個問題:車子、房子、保險的擁有率,瀋陽都比上海高很多,上海是各大城市裏最低的。但是在回答“我是中産嗎?”的問題時,上海人最自信,瀋陽人的自我評價則最低。
雖然很多人對中産的概念還比較模糊,但是在近30年的改革開放背景下,中産階層的形象正在逐漸清晰起來,更有學者説,十年前,我國的中産階層就已經出現了。
調查顯示,雖然只有12.7%的人認為自己現在是中産階層,但是43.3%的人認為依據我國經濟的發展,自己10年之內“很有可能”跨入中産行列。
包雲超對自己擠入中産階層很有信心。他認為在一個行業內持續工作四五年,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能夠確保職位的升遷和收入的提高,就可以在3~5年內進入中産階層。
王莉則認為,自己要在10年內成為中産階層,需要非常努力才行,“學歷高的人對自己會更有信心”。孫女士認為,“需要一段時間積累,現在剛剛開始工作,起點不會很高,沒有誰能一步跨入中産行列。”
只有2%的人預期,農民工在10年內可能成為中産
本次調查顯示,注重投資理財,以錢生錢(32.2%)、積累更多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資源(17.5%)和勤奮工作,在本行內穩步升遷(13.7%)是跨入中産階層的有效方式。相關資料指出,中産階層的成功或個人社會地位的改變已經可以明顯感知,那些品行端正、依靠努力奮鬥而成功的專業人才,常常成為普通家庭的父母激勵自己子女的榜樣,也使得我們這個社會能夠積極進取。
本次調查中,人們心目中10年內最有可能成為中産階級的職業依次為:擁有高學歷的科技工作者/IT産業人員(76.3%)、銀行/財經/投資行業從業人員(74.2%)、外企/合資企業白領(66.0%)、醫務工作者(56.9%)、中小私營企業主/個體工商戶(55.5%)、大學教師(52.9%),而進城打工的農民工以2%的選票排在最後一位。
早在2004年,經濟學家厲以寧在北大“新年論壇”上呼籲,讓大部分中國農民成為中産者。而本次調查發現,公眾對農民工這個群體進入中産的估計比較悲觀。
2005年出版的《中國中産階層調查》中,課題組通過對國內5個大城市的問卷調查發現,85.5%的城市居民對自己的評價是“屬於中産階層”。中産階層的自我認同比例遠遠高於根據經濟、職業和教育三個指標所劃分的中産階層。這説明,當代中國城市居民的社會心態較農村居民穩定得多,自我判斷中含有“中層意識”的佔了社會的大多數。
隨着改革開放出現的農民進城謀生和發達地區的“民工潮”涌現,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進城謀生的農民人數已經達到8800萬之多,而他們,實際上無法正式進入城市並像城市人一樣生活。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周曉虹曾撰文指出,最重要的原因是原先的城鄉二元格局並沒有完全被打破,城市對農民來説仍然壁壘森嚴。即使中國的幾億農民都能夠因工業化的需要順利地“扎根”城市,他們中的多數人要成為中産階層,恐怕還要留待其子女即“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移民去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