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12-18 作者:任彥 來源:《人民日報》2007-12-18 7版 |
|
|
風能,不僅挽救了一個紡織廠,在能源緊張的今天更成就了印度企業家杜爾西 譚迪的創富之路。 譚迪今年49歲,生於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上世紀80年代末,譚迪開辦了一家紡織廠,其生産的紗線在市場上賣得很火。但到90年代初,能源供應的匱乏經常使他的小紡織廠陷入停産。不斷攀升的電費也抵消了企業的部分盈利。“如果不解決電力供應、降低電費,紡織廠就只有死路一條!”譚迪在當年的一次全廠大會上説。為走出困境,譚迪嘗試着在紡織廠安裝了兩台風力發電機,自己為工廠供電。結果,紡織廠不僅成功闖過電力短缺關,還大大降低了電費和生産成本,企業利潤翻番。 從電力自給經驗中,譚迪看到了巨大的商機。“我們國家需要大力發展經濟,需要足夠的能源。但印度是一個能源嚴重短缺的國家,要想保障經濟的快速發展,就必須尋找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中,風能是最好的目標。”譚迪説,“在所有能源中,風能是最潔凈的,它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 印度政府為發展風能&&了很多鼓勵措施。據印度能源專家高拉伕説,印度政府規定,風能企業在安裝風機第一年的費用,80%可以向政府“報銷”,另外可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輸電公司必須向風能公司訂購一部分電力。政府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獨立的非傳統能源部,專門扶持包括風能公司在內的非傳統能源公司的發展。 1995年,譚迪果斷地將效益不錯的紡織廠賣掉,還變賣了其他一些家産,籌集到60萬美元,全身心投入一項新的事業,那就是到鄰邦的浦那興建風力發電公司——蘇司蘭能源有限公司。譚迪有着清晰的公司發展目標,那就是“力爭成為一家低成本的世界級風機生産者”。過去十幾年來,蘇司蘭公司一直朝着這個目標發展,這個目標目前已經實現。據國際能源機構最新公布的一份報告稱,蘇司蘭公司已成為亞洲第一大、全球第四大風機製造商。該公司2002年進入中國,分別在上海、北京設立了辦事機構,並在天津成立分公司,生産風力發電設備,産品銷往中國國內和國際市場。 蘇司蘭公司的成功給譚迪帶來很多榮譽。《福布斯》雜誌稱,今年他的凈收益預計將超過100億美元,他不僅是印度第四十個億萬富翁,更是“全球最‘綠’的億萬富翁”,因為他領導的蘇司蘭公司走的是一條環保之路。《時代》雜誌稱他為“全球最有創新思想和最有影響的地球保護者之一”。印度把他視為環保英雄而大加推崇,稱他為“風之子”。 印度一家媒體報道説,“為了創造一個美好的明天,我們希望有更多的‘風之子’”。 (本報新德里12月17日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