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12-17 作者:許群 來源:《市場報》2007-12-17 第11版 |
|
|
浙江杭州民間發明家王威平發明了一種奇妙的自主創新機器,近日已批量投入使用。這種機器能“吃”下所有型號的廢舊民用乾電池、手機廢電池等各種廢棄電池。
日常生活中,我們離不開手機、遙控器、隨身聽、收音機等電子産品,時時在製造“過期作廢”的電子垃圾。據有關部門測算,按人均每年消費6-7隻電池算,我國一年就要消費電池70億-80億隻。而1000塊廢舊手機電池的污染力,就與一個小型造紙廠相當。
如果把環境比作人,那電池帶來的污染就像是頑疾。據浙江環保專家診斷:單就廢舊手機電池來説,其含鋰、鉻等有毒有害重金屬物質,如果按日常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可能引起爆炸;填埋的話,則將對地下水源和土壤造成嚴重污染。
杭州民間發明家王威平,用半年的時間研製出了一種危險垃圾環保處理機器,成功地將廢舊電池“變廢為寶”。“這種機器每小時能‘吃’進300個舊電池”,
經過分化等一系列工序後,“碳鋅可以重新用於生産新電池,或用於鍛造昂貴的錳鋼”,王威平介紹説,“一次性合格處理能力達到90%以上。”上月中旬,這種新機器已獲得專利,並經環保部門審定批量投入使用。
“這種探索和研究,將為全國棘手的手機廢舊電池處理找到一個很好的解決出口;將在浙江乃至全國的循環經濟和資源利用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浙江省環保局固廢中心主任顧培龍稱讚道。
今年49歲的王威平已走過15年的發明探索之路,從第一次把僵直的木頭變成凳子,到獲得了“垃圾焚燒綜合利用系統”等6項發明專利,一直探索不止。現在他創辦了杭州大洲物資再生利用有限公司,每年都把利潤的30%投入科技研究,成為浙江省唯一一家廢電池回收處理定點試驗單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