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産性收入:讓百姓錢包更豐盈
    2007-10-29    崔鵬    來源:《人民日報》2007-10-29 第13版

  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産性收入”,一時間,這一新表述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這意味着,國家今後不僅會努力提高老百姓的工資、養老金等收入,還將創造多種條件增加百姓的財産性收入,老百姓將迎來一個收入多元化的新格局。

一個轉變 投資理財成為百姓生活的常態

  “現在最關注的當然是股票收益了,我每天都盯盤,幾乎都有些入迷了。”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的馬先生笑言。“像我這樣的普通人,工資難得漲一次,從哪賺錢?當然是資本市場了,股票、基金,我都買。”
  馬先生的觀點道出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心聲。當前,中國資本市場蒸蒸日上,投資理財的渠道不斷拓寬,人們不再單純依賴工資、養老金等傳統收入渠道,也不再單純地靠銀行儲蓄吃利息,投資股票、基金、房産等已成為人們獲得收益的重要渠道,而這些收益正是財産性收入的重要組成。
  據專家介紹,所謂財産性收入,主要是指居民通過自己擁有的動産和不動産,進行投資而獲得的收益,它既包括財産增值收益,也包括出讓財産使用權所獲得的收益。通俗地説,財産性收入就是人們投資理財所獲得的收益。
  長期以來,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緩慢,國內投資渠道狹窄,財産性收入在人們可支配收入中微乎其微。63歲的陳大爺對此深有感觸,以前工作的時候靠工資,退休了就拿養老金,根本沒有其它的收入來源。就算手裏有了閒錢,也只能放在銀行裏存着。
  近年來,這一情況發生了重大轉變。尤其是自去年以來,內地股市一路飆升,中國資本市場蓬勃發展,股票、基金、債券、期貨等投資品種紛紛飛入了尋常老百姓家。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數據,截至10月22日,滬深兩市投資者賬戶總數已達1.29億戶,A股總市值已近30萬億元。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董克用教授認為,目前財産性收入已成為人們尤其是城鎮居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財産性收入的比重也將越來越高,如何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産性收入成為一個急迫而又現實的問題。

不可或缺 增加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

  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産性收入,是提升百姓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根據國外經驗,財産性收入佔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衡量一個國家公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標準。據了解,美國公民的財産性收入佔其可支配收入的40%,其90%以上的國民擁有股票、基金等有價證券。而目前我國居民財産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佔比約為2%,居民擁有有價證券的比例也僅為10%左右。董克用認為,這一現狀説明我國依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內資本市場尚不發達,“但是,這也恰恰説明我國居民財産性收入增長的潛力非常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基本現代化也要求我們促進財産性收入的增加。”他説。
  雖然比重不高,但近年來我國居民財産性收入的增長勢頭非常迅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6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財産性收入為240多元,絕對數不多,但相比2005年增幅高達26.5%。中國社會科學院投資經濟係束慶年博士認為,一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之後,隨着居民投資、理財渠道的拓寬,財産性收入將呈現出增長較快的趨勢,家庭收入來源的多元化,財産性收入的快速增長將使其成為居民收入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産性收入,尤其是讓普通群眾獲取財産性收益,是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手段。近兩年來,我國以股市、樓市為代表的資産價格迅速增長,居民財産性收入總額迅速膨脹,但不可忽視的是,這部分收入的流向卻極不均衡,很大一部分流向了擁有資産較多的中高收入階層手裏。
  對此,董克用認為,必須讓更多的普通群眾有條件、有能力創造並擁有財産性收入,資本市場發展的成果不應僅僅讓富人享有。在有關財産性收入的制度安排上,政府應該實行區別對待:對那些更有可能讓窮人獲得的財産性收入應該減免稅費,比如居民儲蓄利息;而對那些更有可能為富人獲得鉅額財産性收入的,則應該根據暴利程度採取不同的累進稅率,比如炒房收入。董克用説:“十七大提出要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産性收入,就是要讓更多的人富裕起來,提高群眾的整體收入水平,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任重道遠 拓寬投資渠道,保護私人財産

  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産性收入需要“創造條件”,其中拓寬居民的投資渠道、豐富居民的理財方式是最主要的條件。
  “資本市場是涉及投資金融領域最直接、最廣泛的場所,能夠為投資者提供創造財富的機會,今後要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使廣大投資者公平公正地享有經濟增長的好處。”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説。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出現的理財産品日益豐富,證券基金、保險産品、銀行理財産品以及信託産品等主要的理財工具,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據統計,目前開放式基金總規模已經超過3萬億元,而這一數字在2006年初還不到4000億元。除了買股票、買基金外,諸如投資海外市場的QDII等新産品也在不斷涌現。
  但從整體上來看,我國資本市場理財産品的品種還很有限,社會公眾可自由選擇的餘地依然很小。近兩年,人們一窩蜂地投資房地産、炒股票就是這一現狀的縮影。同時,産品結構也不盡合理,比如,目前我國股市異常火爆,而債市的發展則嚴重滯後,其內部結構也很不均衡。這不僅使大眾理財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也使我國目前存在的流動性過剩等問題少了一些可供選擇的調控工具。泰信基金管理公司渠道部經理董斌説:“今後,相關政府部門、專業機構等要聯合起來,不僅要提升理財市場的總量,還要在品種結構上下功夫,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實際情況,考慮普通群眾的資産規模、專業知識和風險承受能力,逐步開發更多的適合大眾需求的投資産品。”
  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産性收入,還必須具備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居民要擁有財産,而且其財産能得到保護。董克用認為,加大力度保護群眾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財産,是最應該被“創造”的基本“條件”之一。當前,《憲法》關於私人財産權的保障、《物權法》的通過以及資本市場有關法律的不斷完善,為群眾創造並擁有財産性收入提供了法律保障,今後應當不斷夯實這一基礎,為更多群眾創造財産性收入保駕護航。

    延伸閱讀 居民財産性收入呈快速提升趨勢

  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06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財産性收入為240多元。雖然基數小,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只佔2%左右,但是發展潛力很大。相比上一年度,2005年增幅為19.7%,2006年增幅為26.5%。預計2007年的增速會更快。財産性收入快速提升,將是一個大趨勢。
  財産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産(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不動産(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讓財産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等;財産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産增值收益等。
  專家認為,政府創造條件提高百姓理財水平,使得許多普通市民成為懂投資、善理財的行家裏手,這將成為中國人錢袋子漸鼓的一大法寶。

  延伸閱讀 百姓收入來源將呈多元化

  當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居民投資、理財渠道拓寬,財産性收入將呈現出增長較快的趨勢,家庭收入來源的多元化現象得到進一步發展。
  目前中國居民正進入財産性收入增長的黃金期。居民銀行存款、有價證券、房屋、收藏品等財産的擁有量迅速增加,相應的利息、紅利、租金、增值收入等也在成倍增長。就普通老百姓的存款一項,人民銀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07年7月銀行存款總額38.3萬億元,其中居民存款總額17.36萬億元,排除通貨膨脹因素全國人均存款超過1萬元。
  股票市場是市場關注的另外一個造富基地。2005年時A股總市值僅為3萬億元,而今由於股價指數從1000點一路高歌猛進到6000點,加之一大批“巨無霸”公司連續上市,A股總市值已經近30萬億元。在這個過程中,一大批個人投資者在這一輪牛市裏收穫頗多。

  相關稿件
解決收入差距過大不能光從分配入手 2007-10-29
濟南10億元將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2007-10-29
縮小國民收入差距不可能一蹴而就 2007-10-26
"最低工資"變"職工所有收入" 2007-10-26
解決收入不公需政府更系統、強力的作為 200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