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生産核準制取消進入仍須三思
    2007-10-16    張韜    來源:上海證券報
  中國手機製造業即將進入一個競爭更加殘酷的時代。 昨日(15日)記者獲悉,國務院辦公廳在近日公布的文件顯示,總計186項行政審批項目被取消和調整,其中包括取消由發改委執行的“國家特殊規定的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等生産項目核準”,這意味着實施數年來的手機生産核準制將正式取消。
  業內人士認為,這個消息意味着“黑手機”轉正,同時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發展規劃進軍手機製造行業,從而引發手機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
  據悉,與手機生産核準同時被取消的還包括由信産部執行的另外9項電信類行政審批項目,具體包括:通信工程施工企業資格認證;通信勘察設計企業資質認證等。
  2004年7月,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其中在電子信息産品類中規定,“衛星電視接收機及關鍵件、國家特殊規定的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等生産項目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準”。2005年2月19日,發改委頒佈《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投資項目核準的若干規定》,正式啟動手機生産核準制。
  根據信産部的統計,在由信産部主導牌照制度的5年多時間,信産部一共發出去49張牌照。其中GSM手機牌照30張,CDMA手機牌照19張,擁有手機牌照的企業38家。自2005年2月,由國家發改委實施核準制以來,核準的新增手機企業有41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11家,國內企業30家。
  而一位業內人士稱,發達國家的國內手機廠商頂多是2-3家企業,國內手機廠商的數目無疑十分驚人。
  另外,根據信息産業部所公布的數據,在今年1-8月,中國市場總計生産了手機3.47億部,據此推算,中國內地的手機産能在5億部以上。據諮詢機構預測,中國市場的實際購買力則只有1億部左右。産能過剩,導致市場人士質疑2004年&&的手機牌照核準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分析人士還指出,部分手機廠商申請牌照之用意並不在於産品本身,而是依靠貼牌來生存,這攪亂了市場的正常運行。
  業內人士指出,其實手機生産核準制的取消正説明了核準制已沒有存在的必要性。雖然核準制的取消讓“黑手機”有了轉正的機會,但“黑手機”轉正之後反倒可能運營得不如以前。手機製造行業已成為微利行業,想進入手機行業的企業都會三思而行,因此,核準制的取消並不會對如今的手機行業造成太大衝擊。
  萬方諮詢分析師付亮分析稱,國務院取消手機牌照核準制,意味着國家部委正在逐漸釋放通信行業的企業管理決策權,將權力交還給企業。此前的手機牌照從審批制到核準制,儘管進一步開放了市場,但同時也帶來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部分手機企業虛報相關內容。例如,以所有投資(包括在其他産品上的投資)代替實際要求的投資。另一方面,許多企業借牌生産。牌照出租成了部分企業生存的良方。本次國務院取消手機牌照核準制度,傳遞了決策部門的一種心態,即企業是否進入手機生産,應該由企業自己來決定,即使競爭激烈,如果企業決策層認為有合適的機會同樣可以進入,而市場自然會優勝劣汰。
  相關稿件
廣電電信爭鋒 手機電視國標年內恐難推出 2007-10-11
低價手機:不可忽視的市場 2007-10-11
奧地利:老人專用手機受歡迎 2007-10-10
接受資助的貧困學生該不該用手機 2007-10-08
奧運催熱手機多媒體 高清手機成為新潮流 2007-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