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申遺:中國大運河保護才起步
    2007-09-27    申琳    來源:《人民日報》2007-09-27 5版

  國際運河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什麼,城市開發與古運河生態保護應如何有效結合,運河城市旅游産業發展怎樣……9月26日,江蘇揚州,在首屆2007揚州運河名城博覽會暨市長論壇(簡稱“運博會”)上,40位國內外城市市長就共同關心的熱點話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其中最受人關注的是,當天上午,中國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在揚州大運河東關古渡正式揭牌,大運河申遺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國家文物局9月25日正式發文,確定揚州市作為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牽頭城市。

  9月7日晨,中國大運河山東棗莊&兒莊段。薄薄的水氣和炊煙上升形成飄逸的水霧,清晨的陽光灑在平靜的水面上,航道、航燈、船閘、船舶遠近相隔,若隱若現,構成了一幅動人心弦的“運河晨雲霧曲圖”。&兒莊段運河的“九月晨曲,十月晚霞”之景素享盛名。高啟民 攝
確定聯合申遺 尋求適當保護模式

  “對於運河沿岸的城市而言,大運河不是生母就是乳娘,運河之水融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也蕩漾在夢中!”26日,文化部長孫家正的致辭充滿詩意和溫情。
  “大運河作為跨地域、大體量的文化遺産,有必要尋求適當的保護與申遺模式。”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長顧玉才介紹,大運河沿線涉及省和城市眾多,文化遺産數量豐富,加上多部門交叉管理,聯合申遺任務較重,難度較大。國家文物局提出設立大運河申遺牽頭城市的設想,並得到山東濟寧和江蘇揚州、無錫的積極響應,最後確定揚州為牽頭城市。
  上世紀50年代,在確定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時,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長城學會名譽會長羅哲文教授就主張將大運河與長城一起列為國家文保單位。但爭議聲傳來:文物是固定的歷史遺存,大運河是一條流動的河,周圍又在不斷變化,怎麼能稱為文物?於是,大運河的文物價值就在爭議聲中被長期擱置下來。
  羅哲文心中的大運河情結揮之不去:“大運河和長城一樣,都是規模巨大的古代工程,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它不僅應是文物,還要申報世界遺産!”
  2005年底,82歲的羅哲文與91歲的城市規劃建築專家鄭孝燮、61歲的雕塑家朱炳仁聯名給大運河沿岸的18位市長寫信,呼籲聯合申遺。2006年全國兩會上,羅哲文等58位政協委員提交了關於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的提案。此後,國家文物局啟動了大運河保護與申報世界遺産的工作。

京杭大運河示意圖。資料照片

申遺不是目的 首要在保護水環境

  “30多年前,這裡的水可以淘米、洗菜,水清得一眼能看到掉在河底的米粒”,在揚州大運河東關古渡,56歲的附近居民王女士訴説着運河數十年來的變遷,“20年前,這裡的水開始變黑變臭,我們想再也不會有過去的清水了,沒想到這幾年市裏開始大力整治環境,運河的水又慢慢變清了”。
  “大運河申遺,首要工作就是保護水環境。作為一條流經多個省份,在數十個城市穿城而過的區域性河流,需要沿線所有省、市的積極參與”,蘇州市副市長朱永新&&,要還一河清潔、乾淨、美麗的運河水,沿線的省市最好也搞一個運河行動。
  “從治理水環境的角度看,現在大運河申遺參與單位還有一個缺憾,應該把國家環保總局也納入進來”,朱永新建議説。
  與蘇州、揚州等城市一樣,蘇北的宿遷市也實施了沿河工業企業的搬遷。宿遷市長繆瑞林介紹,24家企業陸續離開大運河兩岸,還出一河清水。
  “要把大運河沿線的歷史風貌保護好,不能搞出一堆現代化的東西,或是造出一批假古董,不能破壞了大運河的文化生態”,文物保護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提起一些破壞歷史風貌的城市建設項目就痛心疾首。阮儀三教授&&,文物也好,世界遺産也好,注重的是這些歷史遺存的“原真性”,沿線城市千萬不要自作聰明地改變了大運河的本來面貌。
  “現在最緊迫的任務是做好大運河及兩岸資源的調查研究,摸清家底,在此基礎上制訂一個科學規劃,由沿線省市按照規劃進行有序的保護和開發。”羅哲文説,“大運河的文化資源太豐富了,除了兩岸的歷史遺跡,還有它的堤壩、碼頭、船閘、橋梁……這些都還是物質遺産,還要注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比如崑曲、民間手藝……”羅哲文教授如數家珍。

保護路還很長 呼喚沿線一盤棋整合

  “長城為什麼好保護,因為它是不可移動的,你不動它就可以了;運河保護困難很大,就是因為它是一條活的流動的河流,它流經多個省市,受多部門管理,真正管理起來,沒有沿線一盤棋的觀念是保護不好的。”羅哲文教授道出大運河申遺的複雜性。
  9月26日,包括中國大運河沿線20余個城市的市長簽署“世界運河城市可持續發展揚州宣言”,明確提出“盡一切可能,把科學合理地保護、利用運河,促進運河與城市和諧發展作為神聖使命和永恒目標”,這可以視為大運河申遺的莊嚴誓言。
  “在缺乏硬約束的情況下,還需要盡快編制一個譬如‘大運河保護總體規劃綱要’之類具體而有約束力的東西,沿線城市可以用類似公約的形式簽名生效。”朱永新&&。羅哲文教授也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能夠盡快&&運河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以便各地貫徹執行。
  此外,在支持政府作為大運河申遺主體的基礎上,阮儀三一再強調要廣泛吸納民間力量積極參與申遺。他身體力行,向中國大運河沿線的近20位市長髮放“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産建立全面合作關係”的信函。據阮儀三介紹,今年6月他在上海成立了“大運河城市遺産觀察站”總站,希望在沿線城市政府的合作下,與這些城市共同設立“大運河城市遺産觀察站”分站,加大對大運河文化遺産的研究、挖掘與跟蹤。
  “申遺只是個抓手,我們的根本目標是運河的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阮儀三認為,要做的保護工作還很多,申遺急不得。羅哲文教授&&:“不要問申遺多久能實現,我們關注的重點在大運河文化資源的全面保護!”

  相關稿件
我國耕地保護將嚴防佔優補劣 2007-09-03
96.4%人:勞動者保護得與時俱進 2007-09-03
每人的財産都應得到平等保護 2007-09-03
保護勞動者權益需要細化 2007-08-31
開發與保護打造礦産優勢 2007-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