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融入奧運經濟&企有機會
    2007-09-12    陳筠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09-12 3版
  自北京成功獲得奧運會主辦權以來,“奧運經濟”便吸引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敏感的&&也早早瞄準了“奧運經濟”這塊蛋糕,台灣媒體大量報道“奧運經濟”給台灣帶來的商機,如“北京申辦奧運成功所釋放的龐大商機,已經成為全球企業殷切垂涎的大餅”、“奧運商機700億美元,&&力爭”、“奧運大陸商機,科技&&利多”等等。國&&發言人在回答記者提出的有關台灣企業想成為奧運贊助商或供應商時&&,歡迎包括台灣企業在內的廣大企業界的朋友們積極參與,共同分享奧運商機。
  目前,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合作夥伴、贊助商、供應商等各層級的贊助企業,累計已經達到62家,其中就有不少台資企業加盟。圍繞台資企業參與“奧運經濟”這一主題,筆者專訪了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專家委員會主任紀寧和北京市發改委特聘奧運經濟高級顧問黃為。
  筆者:您如何評價“&&分享奧運商機”這個話題?
  黃為:對於“&&分享奧運商機”我十分看好。我認為,&&應該以積極主動的姿態與全國所有的企業一起參與奧運、分享奧運。
  我在北京市發改委任職奧運經濟顧問的兩年間和不少&&有過接觸。我個人的感覺是,&&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關注度較高,但是參與的較少。很多&&都持觀望態度,也有不少台資企業詢問和試探,但很多都是淺嘗輒止,沒有投入。這樣,&&就錯過了前期利用奧運營銷的機會。我認為只要踏踏實實地參與,&&一定會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商機裏找到位置,有所作為。
  筆者:對於台資企業參與奧運經濟,有一種説法是“門檻高”,您是否同意這個説法樣?
  紀寧:在奧運商機面前,無論是大陸的、台灣的還是外資的企業,都是平等的。已經有台資企業申請成功了,所以並不存在“門檻高”的情形,都是一視同仁的。
  黃為:“門檻高”是一種短視的説法。企業根據自己的情況認真分析通過參與奧運將給企業帶來什麼效益,就能比較客觀地看待這道“門檻”。奧運有無限商機,參與其中也有很多種途徑和方式。
  如果每一個企業都想成為國際奧委會的TOP合作夥伴,那麼這個門檻是不低,但是,同奧運結盟的機會就像是一個金字塔,最上面的門檻最高也最貴,但是到了金字塔下面門檻就不高了,同時需要更多的企業作為金字塔的支撐。不少企業在同奧運結盟的時候只看到了大量的付出而沒有分析回報,也有不少企業選錯了自己的類比對象。
  筆者:您覺得台資企業介入奧運經濟具有何種相對優勢?
  紀寧:台資企業有自己跨越大陸與台灣的優勢,特別是旅游業、服務業以及台灣的特色産品,可以借助自己的特色來宣傳品牌。在“後奧運時期”,將會有更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旅游,這就能夠帶動台灣旅游業發展。
  黃為:奧運經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經濟現象,只有奧運會能夠形成一個獨特的奧運經濟現象,這种經濟現象是城市局部的,也是一個國家整體的甚至是可以影響到全球經濟發展的現象。面對奧運商機,台資企業也具有其自身明顯的優勢,在資本運營、信息渠道、企業及品牌管理、國際市場和網絡等多個方面,台資企業都具有優勢,特別是近年台資企業進入大陸眾多城市,台灣的餐飲和體育用品等行業逐漸滲入大陸市場。實際上,&&的優勢項目很多,&&完全可以利用這次在家門口的奧運會來發展自己的品牌和自己的企業。
  筆者:奧運腳步漸行漸近,您覺得目前奧運商機還有空間嗎?還有多大的空間?
  紀寧:距離2008年奧運會已不到一年,申請作為奧運贊助商與特許商的機會基本上已經沒有了,不過這只是狹義上的所謂“奧運商機”,在廣義上,企業通過奧運推廣商品的時機才剛剛來臨,而且越接近2008年奧運,企業若參與奧運商機,其産生的影響就越大。
  黃為:奧運商機隨着奧運會的申辦、籌備、舉辦而存在於奧運前、奧運中、奧運後,比如奧運前也就是籌備階段的市場開發、城市和場館建設、奧運文化傳播等;奧運中的賽事組織管理、旅游、酒店接待、交通、紀念品銷售等;奧運後的場館運營、大眾體育事業的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收藏業的發展等都將會形成新的産業鏈;這些巨大的市場都需要大量資金、技術、專業人員和信息。2008年北京奧運會給參與的企業、品牌、城市、國家帶來的影響是長期的、持續的,不會因為奧運會的臨近而減少或消失,所以目前,奧運商機的空間不但很大而且將會是相當持久,有許許多多的機會,而這些機會給企業帶來的發展空間是相當大的。企業的得失其實很簡單:參與就得,觀望就失。
  相關稿件
門戶網站“奧運營銷戰”日趨激烈 2007-09-11
奧運會期間不懂中文信息溝通也無障礙 2007-09-11
奧運門票扣款延遲 本月12日開始 2007-09-10
Visa國際組織啟動奧運主題攝影大賽 2007-09-10
2008年奧運會後中國經濟仍有望高速發展 2007-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