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信託創新與實務高級論壇”上,專家們&&,信託公司只有實現産品、客戶及能力方面的轉型,充分發揮直接股權投資的比較優勢,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得到長足發展。
新政下機遇挑戰並存
截至目前,我國信託財産總規模已達到6000億元,信託新政催生了信託業的蓬勃發展。信託公司只用了5年時間便完成了保險業20年時間、基金業10年時間的資産聚集。然而,信託公司産品和服務的匱乏使其不能很好地滿足市場要求。 新的信託法規頒佈後,我國信託業的競爭發展步入了新格局。中國人民大學信託與基金研究所所長周小明認為,目前我國信託公司主要投資於低風險的固定收益類産品,缺乏適度收益的風險型投資産品,尤其是面對居民的投資工具嚴重不足,不能很好適應市場需求。證券公司、商業銀行、私募資産管理等加速進入資産管理市場,使得信託業面臨的競爭形勢更加嚴峻。 在銀行入主信託漸成風氣的情況下,如何實現二者經營優勢的結合是一個重要問題。 對此,國家理財規劃師專業委員會李青雲認為,國內的信託公司可以通過與銀行聯合或並購的方式,借助商業銀行的網絡、客戶資源優勢更好地體現自身的産品研發能力。他認為,信託公司在資産管理上能夠根據客戶的要求制訂非常貼切的産品和方案,如在私募證券基金、對衝基金、FOF(基金中的基金)方面等都可積極介入。信託公司與商業銀行結合後,可以依託商業銀行的平台和信譽更好地擴大市場。
産品客戶能力三轉型
周小明認為,目前面向10萬元-1000萬元客戶的資産管理服務還有巨大空間,信託公司要有效抓住機遇,實現産品設計能力、投資管理能力、客戶營銷和服務能力的轉變。在産品方面,他認為,信託公司需要抓好工具型業務和資産管理業務,需從發散型的業務模式轉向為核心客戶提供高技術含量的金融整合服務。在資産管理方面需實現從單個項目的驅動轉換為具有確定盈利模式的基金型管理業務。在客戶轉型方面,對於服務型客戶,信託公司需從向解決臨時需要到長期戰略需要的客戶進行轉移,而在投資型客戶上,需從低端的個人客戶向高端富裕型客戶及機構客戶靠攏。 中信信託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道遠認為,在業務方面,資産管理、結構化融資、特定目的受託管理將是未來信託業的發展方向,信託公司必須在有比較優勢的業務上實現轉型和提升。他認為,信託公司業務的比較優勢在於直接股權投資,這也是信託公司有別於證券公司、銀行等機構的重要業務。信託公司應根據不同市場的風險研發一些高收益的産品,來滿足高端客戶的需求,從而保持自身的經營特色。
應提升混業監管能力
在混業經營漸成趨勢的背景下,如何實現信託業監管同其他行業規章的有效結合是政府部門面臨的重要問題。 來自台灣的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資深副總經理黃思國認為,監管機構亟須提升自身混業管理的思維。信託業目前面臨的競爭主要還是同證券業的衝突,如在一些産品服務上,二者有一定重疊,如何在政策上推動信託同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便是政府、學界值得研究。在實現行業的並購綜合後,政府如何及時應對並有效監管,這才是混業經營中值得關注的。 證券公司、商業銀行、私募資産管理等加速進入資産管理市場,使信託業面臨的競爭形勢更嚴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