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料有獎促銷:中獎容易領獎難
    2007-08-28    張宇    來源:工人日報

    夏季是飲料消費的旺季,很多生産企業通過設置獎品進行促銷。但在很多消費者看來,這樣的有獎促銷活動在讓人感到興奮的同時,更多的卻是兌獎時的不便與無奈。不久前,某著名公司與持獲獎瓶蓋人之間就發生了一起官司,經營飲料生意的焦榮平在用11萬個中獎的瓶蓋兌獎時,其中7萬多個遭到拒絕兌換。
    筆者連日採訪發現,中獎容易兌獎難的問題一直讓眾多消費者感到困惑。

中獎容易領獎難

    趙女士反映,有些促銷活動是打開飲料瓶蓋後就可以看到中獎情況,而實際上兌獎點不夠密集,部分賣場、超市不設置兌獎點,反而要求消費者捨近求遠,到不經常光顧的小店去兌獎。“我中過一罐汽水,當時回到雜貨店兌獎時他們卻説這裡不能兌,要去其它的兌換點。之後找了幾家商店才換來了獎品,你説為了一罐2元錢的汽水就費這麼大的勁。”
    與趙女士有着相似經歷的李先生説,“有一次我去超市買了一瓶汽水,在喝了兩口後無意中瞄了一下瓶蓋,上面寫着三等獎‘Kappa運動包’。當時還是很興奮的,想要去兌獎可是打了諮詢電話後,對方告訴我説獎品暫時沒有,需要到總公司才能拿到。可是後來打了幾遍電話都沒有拿到,真是可惜。像我們這樣的消費者去向商家兌獎時,人家説暫時沒有需要等待答覆,可是這麼長時間都沒消息,我也是沒有辦法。”李先生嘆氣道。
    與一些飲料揭蓋就可兌獎的方式相比,還有一些更為複雜的兌獎方式。據張偉(化名)介紹,他是一個可樂的忠實消費者,但每次購買可樂系列産品後就發愁兌獎的問題。“瓶蓋上是一行數字和英文字母,需要登陸網站才能查詢。而且在網站上需要註冊,‘通行證’的申請過程需要填寫18項信息,註冊後獲得是相應的積分,通過積分換取獎品。要是沒有積分就是白忙一場。”另外,有些飲料需要兌獎時發送短信,讓消費者搭上不少短信資費。
    經常喝酸梅湯的周女士也&&,“現在這個公司的集瓶蓋兌換活動,規則要求收集三個有獎的瓶蓋後可以再換一瓶飲料。可獎品的中獎率不高,因此就不能集全,等到下次再遇到有獎的瓶蓋時,之前的瓶蓋就不知道哪去了。”

獎品被截流?

    “按理説商家應該對活動期間的銷量做出預算,保證市場供應充足。可為什麼我遲遲都等不到領獎的通知?”至今沒有拿到“Kappa運動包”的李先生很疑惑。
    向315網站投訴的某著名飲料公司的員工,公布了促銷活動的一些內幕,令人十分震驚。他説:公司歷年的有獎促銷活動都有大手筆,獎品金額逐年提高。從手機到電腦,今年更是開創娛樂旅游式營銷的先河,最高獎者可獲暢游香港迪斯尼樂園二人游獎券(5000元)。“其實你們都被矇騙了,絕大多數獎品早就被截流,真正到達你們手中的獎品其實早已所剩無幾!事實上,我公司每年都發生大量促銷獎品被生産部截留、瓜分事件,數百萬的獎品在公證人員一離開即被洗劫一空,有的用來討好上司,有的用來做人情,公司內部花六七百元即可買到一份大獎,許多公司人員的至愛親朋享受了這份免費大餐。”
    一位消費者也説出了看到別人“偷喝中獎飲料”的內幕。“我曾經看到一個食雜店的老闆偷喝中獎飲料,他用一盞燈照亮一瓶未開蓋的飲料,然後慢慢轉動瓶身,從瓶蓋和飲料之間的空白處隱約可以看見瓶蓋裏層有黑色的小字。這樣找了幾瓶後,終於看見瓶蓋裏寫着‘355毫升’的字樣。於是把有獎品的飲料打開,瓶蓋上寫着贈355毫升可樂一罐。”
    對於獎品兌換過程中存在的種種難題,中國消費者保護協會的專家指出,中獎後的兌獎難問題是商家服務意識缺失的表現,必定會降低産品促銷的可信度。如果長此以往,將破壞企業的品牌形象,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沒有益處。

  相關稿件
遼寧:糕點飲料抽檢 1/3産品不合格 2007-08-22
瓶裝飲料價格“暗漲” 2007-08-08
黃酒、碳酸飲料、芝麻醬質量抽檢結果 2007-08-08
碳酸飲料産品質量抽查合格率為78.6% 2007-08-07
受"娃哈哈事件"影響 達能飲料業務增速放緩 200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