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1997年至今,哈利 波特系列小説的64種語言版本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中總共售出了7.5億本,歷史銷量僅次於《聖經》和《毛主席語錄》。同時,哈利 波特系列電影也在票房成績上與圖書齊頭並進。 如何定義品牌?在視覺上,品牌必須是一個
“標誌”;而在市場上,它應該扮演着“驅動商業行為的一系列價值取向”。今天,哈利 波特頭上那道閃電形狀的疤痕已經像耐克的小鉤子和麥當勞的金色拱門那樣深入人心。至於商業號召力,數據已經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專職作家J.K.羅琳沒有上過一堂市場營銷課,卻在不經意間塑造了哈利 波特這個超級成功的品牌。 在《奇才!哈利 波特的品牌魔術》一書中,市場營銷學教授史蒂芬 布朗將羅琳成功的品牌策略歸結為四個方面:擅長敘述(Narra-tive)、豐富含義(Ambiguity)、故作神秘(Mystery)和創造娛樂
(Entertainment)。這個“NAME”策略在一個魔法人物的成長史上得到了有機的融合。 首先,我們曾經無數次地聽過“要學會為品牌講故事”這樣的套路。哈利 波特系列小説為讀者描述了一個正邪交戰的宏大故事,複雜的線索展現了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在商業世界中,哈利 波特的故事同樣擁有豐富的層次——瘋狂的圖書銷售、數十億美元的電影産業、永不滿足的消費者和永無休止的全球推廣活動。幾條故事線的相互促進,讓哈利 波特品牌不斷強化。 其次,當大部分品牌都在強調更簡明扼要的定義時,羅琳卻在不斷豐富哈利 波特的品牌形象。所謂“Ambiguity”,其實也有模棱兩可的曖昧之意。 至於營造神秘氛圍,則是J.K.羅琳拿捏得最為嫻熟的環節。在這點上,人們可以看到許多類似蘋果公司發布新産品時的極端做法。比如在哈利 波特新書上市之前,各家書店以及書店員工都必須簽訂協議,保證在午夜首發時間之前不拆開裝有圖書的箱子,並將其放在顧客看不到的庫房裏,否則將會面臨鉅額處罰。 而羅琳本人也從未在新書正式上架之前透露過關鍵的情節,即便她必須為此承受公眾因為無端猜測而産生的指責聲浪。 在《哈利 波特與死聖》上市前三天,有黑客入侵了出版商的網絡系統,把內容提前公之於眾。但出版商對於洩露內容的真實性既不承認也不否認,聰明地將讀者對於哈利 波特生死之謎的猜測保留到了最後一刻。 以上幾點都具備之後,哈利 波特的娛樂性也就水到渠成。在英國布魯斯伯瑞出版社、美國學者出版社和華納兄弟電影公司之外,各種意想不到的行業也加入了哈利 波特的商業大軍。英國有博彩公司為“哈利 波特最後能否保住小命”開出了賭盤,由於一邊倒的局勢,這個命題最後又變成了“誰將會殺死哈利 波特”。 現在,最後一冊哈利 波特已經上市,結局也已揭曉。但是,魔法世界的娛樂産業才剛剛拉開帷幕。環球娛樂的“哈利 波特魔法世界”主題公園將在2009年開業。這個佔地20英畝的主題公園將會完整複製霍格沃茲魔法學校,計劃耗資5億美元。 而更多關於哈利 波特的玩具、電子游戲和電影也在被授權製造商源源不斷地生産出來——當然其中也不乏搭“順風車”的傢伙,比如一本名為《如果哈利 波特掌管GE》的四不像經管書就令人哭笑不得地進入了暢銷書的行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