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銀行“輕叩”中國市場大門
    2007-07-25    俞靚    來源:中國證券報

  中國經濟連續20多年的高速發展,成就了大批富人階層,引得中外資銀行紛紛吹響進軍私人銀行業務的“號角”。
  在昨日(24日)結束的首屆私人銀行論壇上,業內人士“圍爐煮酒”、共商大業。大家普遍認為,目前在中國開辦私人銀行的時機已經成熟,中外資銀行雖然實力有所差別,但面臨着同等的競爭機會。

市場成熟 機會均等

  美國國際集團AIG私人銀行2005年9月在上海開業;花旗私人銀行2006年3月上海開業;法國愛得蒙得洛爾希銀行也已在上海開業;UBS正在籌辦私人銀行……
  如此大規模的植入中國本土市場絕非偶然。事實上,中國“超富”人數的激增,使私人銀行進入本地市場的時機已經成熟。
  “中國的富人已經向我們展示了大門,就看我們怎麼找到鑰匙了。”德意志銀行私人投資管理董事毛鋒如是説。
  法國巴黎私人銀行北亞區首席執行官Claude Ha則概括了私人銀行在中國本土的細分客戶群:第一,富裕客戶,最上端是超高富客戶,也就是企業巨子;第二,在中國工作的外國人;第三,新興本地的專業人士,這部分人的財富在迅猛增長。
  不過,和零售銀行、公司銀行不一樣,在私人銀行領域,中外資銀行面臨的是均等競爭機會。招商銀行總行財富管理部經理周偉&&,中外資銀行在私人銀行市場上的競爭其實是均等的,其中有市場的因素、有發展階段的因素,有整個投資市場的因素。
  當然,從未經營過私人銀行、重組改制時間較短的中資銀行有着更為嚴峻的挑戰。光大銀行總行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張旭陽&&,外資銀行最大的優勢在於品牌。今年上半年4月、5月個人存款不斷下降的情況下,花旗、滙豐個人存款還在不斷上升,因為吸引了一大批高端客戶。不過,國有控股銀行優勢在於其分售渠道,股份制銀行也有簡單明了的層級——終端客戶的需要直接能反映到産品團隊。另外,在中資銀行間,競爭也非常激烈,下一步的着力點就在産品、市場、客戶和品牌。

人才、監管是瓶頸

  在發達國家,私人銀行的成功與政治、社會、經濟、法律狀況密不可分。比如,擁有穩定的幣值、天然的稅率優勢、金融歷史悠久、金融市場發達、銀行體系穩健等,還需要有健全的法律及保密制度,以及大量經驗豐富的金融人才。
  相對於此,剛剛起步的中國市場,除了擁有極其誘人的市場潛力外,配套基礎設施又亟待完善。周偉&&,中國私人銀行市場目前面臨的困難主要有:金融監管相對較嚴,採取分業監管模式不利於各項産品的推廣;金融市場欠發達(無論從交易工具還是手段來説都是如此);缺乏強大的投資銀行支持;缺乏私人銀行必需的體系和組織架構。
  “一些在歐洲的業內人士對我説,他們在中國內地本想建立私人銀行,但苦於難以尋覓合適的客戶經理。如果啟用大量在香港市場上的人才,則又面臨人力成本的損失。”周偉説。
  渣打私人銀行全球總裁Peter Flavel&&了相似的憂慮。他坦言,從現在起,渣打對客戶經理的需求每年還會再增長20%,但由於業務歷史並不長,國內並不像歐洲那樣有那麼多私人銀行的專才,目前合適的客戶經理非常稀少。
  在監管方面,由於私人銀行是一個全新的業務模式,目前尚未有法律法規涉及。此外,私人銀行需要的各種産品涉及銀行、證券、保險等多個領域,與分業監管的狀態有所衝突。不過,央行行長助理易綱等監管高層近期反復強調功能監管,以強化目前已經出現的功能監管的雛形。
  在法規方面,銀監會相關負責人昨日&&,正着手研究制訂私人銀行業務法規,相關理財人員的從業規範也有望於下半年推出。相信假以時日,這方面的瓶頸有望打破。

  相關稿件
中國離私人銀行有多遠? 2007-07-25
中外私人銀行爭為中國頂級富豪提供理財服務 2007-07-10
中外資行“私人銀行爭奪戰”加劇 2007-06-26
關注高端客戶 渣打啟動在華私人銀行業務 2007-06-26
中國銀行河南省分行推出私人銀行業務 2007-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