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版央企平台”:捧出金融新寵
    2007-06-28    記者:余繼軍    來源:《人民日報》2007-06-28 6版

  經國務院國資委特批,2007年6月18日,重慶聯合産權交易所成為繼北京、天津、上海之後的全國第四家、中西部地區惟一一家授權從事中央企業國有産權交易的試點機構(簡稱央企平台)。
  為何選擇重慶?國務院國資委負責人&&有3個方面的考慮:一是中西部地區中央企業國有産權就近交易的需要;二是更有利於重慶在中西部地區資本要素市場的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的充分發揮;三是重慶聯交所經過幾年快速、健康發展已具備了相應的條件。
  面對這塊超大級蛋糕,重慶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黃奇帆認為:“央企産權交易平台設在重慶,既是機遇,也是必然。”

“以點帶面” 盤活西部

  “重慶已被批准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正在成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央企平台落戶重慶是歷史必然。”黃奇帆説,央企産權交易平台設在重慶,是國務院國資委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十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用資源配置方式支持重慶乃至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具體舉措,是“以點帶面”盤活西部的一着“妙棋”。
  黃奇帆説,西部地區加上湖南、湖北14個省市的中央企業有近5300家,所屬國有資産總額約3萬億元,而此前,國務院國資委僅在京、津、滬3市設有中央企業國有産權交易平台,中西部地區中央企業産權轉讓均須到京、津、滬産權交易所交易。中央企業國有産權交易平台花落重慶,有利於中西部地區中央企業國有産權實現就近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對中西部地區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對重慶加快建設長江上游地區的金融中心將産生積極影響。
  據了解,早在2004年,重慶聯交所就與京、津、滬産交所簽訂了合作協議,將中央在渝企業的國有資産産權交易收入囊中,並與上海聯交所圍繞産權項目共享、政策研究等展開全方位合作。在拿下央企國有産權交易資格前,重慶聯交所已經處理了500多個央企産權交易項目。
  “重慶聯交所並不缺乏央企産權交易的經驗。”重慶聯交所董事長劉軼茙説,“重慶聯交所成為中央企業國有産權交易平台,將為重慶建設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提供重要支撐,它將充分發揮重慶對中西部地區資本要素市場的集聚、帶動作用,增強重慶對中西部地區的輻射力和帶動力。”

“重慶模式” 全國獨創

  2004年3月,為方便國有産權進場轉讓交易,防止國有資産流失,重慶聯交所應運而生——它由13家大型國有企業集團聯合出資發起組建,附挂“重慶市國有資産産權交易中心”和“重慶市技術産權交易中心”兩塊牌子。
  “聯交所是以‘政府監管、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模式運作的産權交易機構。”劉軼茙説,獨有的雙重體制模式,既有利於切實履行國資交易特殊的游戲規則,又可充分發揮企業優勢,做大做強交易平台。
  事業性質決定了重慶聯交所在國有産權交易方面不以盈利為目的。自成立以來,重慶聯交所對國有産權交易一直實行低費率收費,其綜合收費率僅為1.89%。,在4個直轄市中最低。通過政策扶持,聯交所還相繼實現了經營性國有産權,涉訟國有産權,機關、團體、事業單位國有産權,地方金融企業國有産權和非上市公司股權託管“五個進場”,一舉成為全國擁有政策業務最多的國企産權所。
  另一方面,重慶聯交所又以國有産權進場交易為契機,通過市場化運作,構建起了完善的市場體系。目前,重慶聯交所橫向與全國主要産交所、重慶高交會及舊車、船舶等專業市場及40多個經紀、評估、律師、拍賣等會員單位合作;縱向構建了總所、分所(4個)、支所(25個)三級管理模式,把分支機構建到重慶主城區以外的每一個區縣,實現了國資進場交易在本市全覆蓋。
  兼具事業制和公司制的雙重優勢,使重慶聯交所在短短3年時間內共完成産權交易項目3692宗,交易額268億元,增幅達12.53%,明顯高於同期全國平均增值水平。

  相關稿件
資本市場看好央企整合 謹防"為整合而整合" 2007-06-14
央企整合年底將大面積鋪開 數量至少再縮減1/3 2007-06-14
央企利潤大幅提高並非都是經濟福音 2007-06-13
[專題報道]國務院試行央企分紅 2007-06-06
專家:央企分紅 徵收率或低於下屬子公司的分紅率 200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