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企業紛紛發力“十一五”
據統計,到2010年,國內14家主流汽車企業的産銷目標之和,高達1582萬輛!而2006年,我國汽車的産銷量分別為727.97萬輛和721.60萬輛。也就是説,在接下來短短4年的時間裏,中國汽車的産銷量將實現翻番。
“2010年,也就是‘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我們自主品牌轎車的産銷要達到60萬輛,如果加上一系列合作産品,總量則要超過200萬輛。”日前,在長安汽車集團第二屆科技大會上,長安汽車集團總裁徐留平稱,在200萬輛裏面,自主品牌大概有120萬輛這麼一個規模,在整個長安汽車中佔60%左右的份額。
事實上,長安汽車並不是第一個發表“十一五”宣言的企業。早在“十一五”初期,一汽、上汽和東風等汽車企業就紛紛發表類似宣言。按照規劃,在“十一五”期間,一汽要實現總體産銷200萬輛,市場佔有率達到20%,銷售收入2200億元。其中自主品牌實現産銷100萬輛,佔總銷量的50%。同時B級以下轎車在“十一五”期間實現全面自主。建立起完整的卡車、中檔以下轎車的自主體系。
“上汽股份的‘十一五’規劃共有三個目標:第一,汽車産量翻番,達到200萬輛;第二,自主品牌車達到60萬輛,且應充分考慮節能因素;第三,國際金融(貿易)達50億美元,其中出口占15億美元。”在一次媒體見面會上,上汽集團董事長胡茂元這樣描述。
兩大汽車集團都摩拳擦掌,東風汽車自然也不甘落後。據了解,東風汽車公司的“十一五”規劃分為兩個階段,一個3年的中期事業計劃比較具體,即在2008年前引進10款以上新型乘用車,在産能擴建上投入約170億元;2010年,東風乘用車銷量提升到135萬輛,商用車銷量提升為45萬輛。也就是説,到2010年,東風汽車的總銷量將達到180萬輛。
繼“三大”之後,奇瑞也在努力將自己打造成汽車“巨無霸”。崇尚“多生孩子打群架”的奇瑞,從一開始就形成這樣的發展思路——盡快做大産業規模。通過規模效應降低零部件採購價格,從而最終降低成本。規模是目前奇瑞一切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奇瑞汽車目前的各個戰略,包括産品戰略、出口戰略、融資戰略都是圍繞盡快做大産能這一點來布局的。據悉,今年年初,奇瑞又融資112億元。業內人士分析,奇瑞這次融資的一個直接目的就是擴大産能,以便盡快達到年産200萬輛的目標,年産量200萬輛被認為是中國汽車業未來生存的底線。
和奇瑞有着相同想法的還有吉利。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不斷告誡他的同僚,“從世界汽車業的發展經驗看,年銷售200萬輛是一個汽車公司的生存底線。這是汽車産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也不會例外。吉利一定要抓住有利時機,加快發展,否則一切努力都會前功盡棄!”據悉,吉利的“十一五”規劃是到2010年實現産銷100萬輛。
産能過剩問題備受關注
汽車産能過剩問題不止一次地出現在國家發改委的調控目錄上。
早在去年年初,發改委就頻頻發出中國汽車産能過剩的信號,根據當時公布的統計數據,我國汽車業産能已達800萬輛,超過需求200萬輛,在建産能220萬輛,正在醞釀和籌劃的新産能則將達到1000萬輛。
就在各個汽車生産企業挽起袖子準備大幹一場的同時,“産能過剩論”卻如盛世危言再次響起。據預測,到2010年,我國汽車市場需求量將為800萬~900萬輛,也就是説,屆時我國汽車的過剩産能將達到600萬~700萬輛。
然而,多數汽車廠家卻對此不以為然。此前,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耀曾&&,由於産能緊張,奇瑞的一些産品經常供不應求,存在同樣問題的還有廣州本田、北京現代和東風標致等。今年廣州本田的産銷目標為31萬輛,與2006年的26萬輛相比,僅僅增加了5萬輛,略顯保守,對此,廣州本田的解釋是産能不足。巧合的是,北京現代今年的産銷目標也是31萬輛,預計增長幅度為7%,對此,北京現代宣稱,在第二工廠投入運營之前,2007年將成為北京現代的“調整年”。
一方面是統計産能總和遠遠高於銷售量,一方面是不少汽車生産企業的發展受制於産能。因此,有專家稱,目前這種現狀可以歸結為:“無效産能過剩,有效産能不足”。從汽車市場的現狀反映看,除一些企業用毫無依據的産能目標來博取名頭、一些地方用誇張的規劃顯示政績的“虛擬産能”外,汽車業目前存在的不是簡單的産能過剩問題,而是産品結構調整的問題。“儘管上報的數字有水分,但産品積壓、無利可圖也將迫使一些汽車廠家從困境中突圍,那就必須調整産品結構。”
“汽車企業必須調整思路,不能都搞‘大而全’、‘小而全’,那樣不僅不切合實際,也是對資源的嚴重浪費。”業內人士稱,儘管産能過剩問題備受關注,但國內資本進軍汽車業的步伐似乎並沒有因此而停止,繼力帆之後,浙江民企也爭先恐後地進入汽車行業。而且連力帆這樣的民營企業,也提出到2011年要成為跨國汽車集團的遠大目標。江淮、吉利和奇瑞等自主企業則大舉進軍中高級轎車,大有將中、低、高檔車型全部收歸囊中的氣魄。
汽車是高壁壘産業,最講經濟規模;它也是最開放的産業,國際汽車企業正日益走向跨國經營。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好地生存,尋找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才是最重要的。從國際汽車業的發展來看,有專門生産小型車的鈴木公司,也有專門生産高檔轎車的寶馬、奔馳,還有超豪華品牌賓利、勞斯萊斯,以及專門生産高檔跑車的保時捷、法拉利。它們各司其職,在自己的領域裏發揮專長。
國內汽車企業要獲得這樣的“覺悟”,需要一些企業付出慘痛的代價,也需要政府部門給予正確的引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