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大輸液為何不值一瓶礦泉水
    2007-06-11    記者:富子梅    來源:《人民日報》2007-06-11 13版

  老百姓抱怨藥價貴,可不少藥廠也是有苦難言。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新近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五大醫藥集團中,上海醫藥集團、天津醫藥集團、廣州醫藥集團利潤分別增長-9.9%、-37%、-16%;藥品生産企業銷售利潤率從2003年的9.4%連續4年下降到2006年的7.98%。對此,有關專家憂心忡忡:企業盈利下降,直接導致研發和技術投入不足,後續發展乏力。
  擔憂不無道理。五大製劑中的“大輸液”,這些年來一直處於“一瓶大輸液不值一瓶礦泉水”的價值悖論就是例證。為什麼會出現一方面百姓看病貴,另一方面制藥企業虧損的尷尬局面?

工藝、成本差別大 價格卻一樣

  “大輸液”的稱謂,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北京,是指100毫升以上的大容量注射劑。如今,全國的大輸液家族有300多家企業,年産值100多億元。
  儘管企業都對“大輸液不如礦泉水”的説法沒有異議,但多數企業對具體價格諱莫如深。記者輾轉查得,目前,山東一些企業500毫升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的出廠價在1.35元—1.45元。在大輸液企業大打價格戰的2004年,最低時只有0.85元。與一瓶礦泉水的批發價相差無幾。
  據了解,礦泉水的生産流程大致是過濾、凈化、滅菌,工藝相對簡單。在制藥企業,水製備是生産藥品的第一步。在記者參觀過的制藥企業中,許多是從國外引進的一整套先進設備,按照GMP的要求,水製備從沉澱、多層過濾、高溫高壓滅菌、消毒等,有嚴格的生産工藝和時間控制要求,必須在一定潔凈度的空間內完成,通過密閉管道進入下一個流程。工作人員經過消毒換裝等才能進入。
  水製備只是大輸液生産的第一步。後續工藝還要根據不同産品加入不同原輔料。生産成本的差別由此可見一斑。即便是外行,也可從制藥的複雜程度和難度中,判斷出二者生産成本的巨大差異。
  儘管價格上“不如礦泉水”的大輸液都在虧錢,但很少有企業放棄生産。“關鍵要保住既有市場份額。”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企業負責人説。

産能過剩,低價競爭 質量難保證

  提起一瓶大輸液為何不值一瓶礦泉水,産量位列大輸液企業全國首位的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革新一針見血:“産能嚴重過剩。”據了解,目前全國生産能力在2000萬瓶以上的企業有55家,2006年這些企業的産量達61億瓶。如果把所有大輸液企業的生産能力累計,則兩倍於此,超過100億瓶。而臨床的實際需求去年為45億瓶,供遠大於需。
  據了解,由於缺少行業調控,前幾年各地紛紛擴建、新上大輸液品種,並將制藥作為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山東等地,一個省就有30多家大輸液生産企業,造成産能淤積。
  需求是否還有上升的空間呢?據統計,國際公認,每年每人對大輸液的平均需求為3.3瓶。按照我國13億人口計算,需求量為42.9億瓶。與目前的實際需求基本吻合。
  此外,我國臨床使用的主要是玻璃瓶大輸液,佔據着80%的份額。而在國外正好相反,軟塑包裝由於適於運輸、不易破損、熱原反應少等優點,市場佔有率超過80%。業內專家指出,大輸液不僅是産能過剩,而且是低水平的産能過剩。
  供遠大於需,必然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競相壓價不可避免。而過低的價格也往往導致企業在生産過程中輕質量、重價格,甚至偷工減料。“齊二藥”事件就是明證。去年,藥監部門因企業違規生産吊銷《藥品生産許可證》4家,收回藥品GMP證書86張。這説明,不能只一味關注降價,要更多地關注藥品質量。
  藥品不是一般的商品,質量和療效是第一位的,價格次之。中國藥學會副理事長、協和醫院藥房主任李大奎教授指出,同樣是復方丹參注射液,有很多企業生産,雖然都是合格産品,但療效和可靠性相差很大,臨床應用中不得不非常小心。

藥品定價助長無序競爭 機制待完善

  産能只是一方面,深層次看,藥品的定價機制和市場環境不僅沒能引導並減少無序競爭,而且助長了企業的不規範競爭。以大輸液為例,作為醫療機構普遍使用的藥品,其價格既受政府指導,又是通過招標採購進入醫院。然而,這兩種價格都很難反映藥品的真正價值。
  招標在很多地方,有着不同的模式,但專家和企業都認為,招標不僅各種費用名目繁多,加重了企業負擔,而且一些招標機構借招標之名,參考個別企業的價格,變相壓低價格。一位大輸液企業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有些小企業以一元一瓶的價格競價,某些省招標機構就以此為參照,招標採購。結果可想而知,必定是劣幣驅逐良幣,招來的是以産品質量為重的企業根本無法接受的價格。如此招標,使得價格成了藥品第一位的衡量標準。微利甚至無利,使部分企業只能低水平重復,無力投入研發和創新,全行業利潤下降也就不奇怪了。
  再看政府定價,歷經24次降價,百姓並沒有體會到降價的實惠。專家指出,客觀上,藥品價格主管部門掌握的數據,往往滯後於企業的實際成本一至兩年。記者曾經採訪一家血液製品生産企業,某種規格的藥品生産成本一筆筆算下來,是248元。而降價令限制的零售價是252元。這種藥品如果再經過招標,其價格在進入醫院前,就已高於限價。如果再加上醫院15%的加價比例,價格可想而知。由於明顯不合理,在降價令&&一週後,就匆忙收回。這種種尷尬表明,藥品定價機制亟待改革。

各方都呈現改革趨勢 要從根上變

  可喜的是,在百姓看病貴和制藥企業虧損的矛盾中,不論是制藥企業自身,還是招標採購辦法和政府定價機制,都正在呈現改革的趨勢。
  對於過剩的産能,已經有不少大企業通過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在價格不變的前提下,逐步消化,實現盈利。目前,大輸液一半的産量來自産量前10位的大企業,集中度已經提高。不少企業瞄準高端産品和國外市場,生産標準通過了美國、歐盟的嚴格認證,將産品打入國外市場。大輸液的領頭羊科倫藥業,去年産量達16億瓶,基本上滿産,並有部分産品銷往國外,銷售額逾400萬美元。中國醫藥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於明德指出,走出國門和自主創新是一種趨勢,將來會有更多我國企業生産的藥品製劑進入歐美市場。
  記者不久前在“中國藥品流通改革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獲悉,有關主管部門正在研究制定新的辦法,今後對政府定價的藥品將不再進行招標採購,而招標採購則以企業自主定價的品種為主,以解決藥品雙重定價的問題。
  藥品價格主管部門也稱,藥價的梳理將告一段落,今後不再集中降價。把更多的精力用於調研行業狀況和藥品定價機制。
  儘管如此,仍有專家指出,只要以藥養醫的體制不變,藥品的價格終究不會回歸本來的價值。目前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方案正在緊鑼密鼓地議定之中,不論企業、專家還是行業協會,都希望&&的辦法不是治標之策,而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相關稿件
棒殺阻礙不了中醫藥的發展 2007-06-08
南京醫藥力推國産替代藥 2007-06-04
新利潤增長點顯現 醫藥行業迎來大洗牌時代 2007-05-22
中醫藥,世界正在接受你 2007-05-21
四川省將不良醫藥企業列入“黑名單” 2007-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