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是廠商惹的禍……能用300萬像素的,他偏給你裝個30萬的,然後一點點更新,讓你不斷地買新貨,不買就跟不上潮流!”黑龍江大學教育學院大三學生陳浪(化名)説起剛買的手機,就一肚子的怨氣。據他介紹,大學三年,他就已經換了好幾部手機了。“雖説舊的還可以繼續用,但一看到新出的手機這麼時尚,就又忍不住去買了。”
如今,這種追隨電子産品潮流的年輕人,遠不止陳浪一個。上海某大學的王濤也是一名鐵杆兒“手機迷”。只要市面上一出新産品,他就會認真研究,直到對它的款式、性能、特點瞭如指掌。遇到中意的就忍不住要買,在經濟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甚至會先借錢,然後再慢慢還。“我知道這樣太浪費,不理智,”王濤説,“但這是潮流啊,只要一拿到最新款的産品,自己就會興奮好一陣子。”
曾經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廣告語“手機、呼機、商務通,一個都不能少”,現在被一些大學生演變成“手機、MP3、PSP,一個都不能少”,追求各種時尚新款的電子産品成為不少年輕人生活中的樂趣,不過,他們也許沒意識到大量電子産品的消費也會産生大量的電子垃圾,而電子産品更新換代速度的加快更會導致電子垃圾增加的速度,從而加劇環境污染。
時尚和環保真是一對冤家嗎
東北某大學的劉同學,一直喜歡電子産品,剛開始流行MP3的時候就買了一個128M的;可不久,市面上又出了256M的,經不住誘惑的他換了一個新的MP3;可是在他享受了沒多久,MP4又流行起來,價錢只比他當初買的MP3貴幾十元。等他拿到了MP4,又出了MD。“為了趕潮流,錢包、身心都痛苦不堪,市場上似乎永遠都有一款更優的産品等着你。”小劉説。
而各個手機廠商也會利用年輕人對明星的喜愛,紛紛聘請影視明星擔當品牌代言人,借此吸引年輕消費者的目光,拉動銷售量的提升。摩托羅拉就聘請了周傑倫、周迅、陳坤等當紅明星擔當各款手機的代言人。上海大學的大二學生小林就坦言自己就是因為喜歡周傑倫才換了一款摩托羅拉的手機。
“電子産品的消費熱潮會在知識經濟背景下産生,電子産品屬於技術密集型産品,周期短,更新速度快,已成規模化效應。隨着消費者收入水平和購買能力的提高,高層次生活需求會越來越強烈,也就促進了電子産品的消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師高帆説。
“從市場供應的角度來看,這種現象完全符合經濟規律。消費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創造經濟效益,促進消費,追求利益是廠商天性使然。”高帆同時指出,市場經濟具有它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但是這並不代表市場做出的選擇在道德上、長遠發展上是正確的。但是,針對這一現象,應該做的是道義上的勸告,而不是政策上的扼殺。市場經濟需要健康自由的環境。
“年輕人思想活躍,對新的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經常消費新式電子産品,這也正好迎合了市場的需求。”浙江海洋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的楊同學説。
“消費是正常的,不然怎麼拉動內需?只要不浪費,沒有必要抑制。中國的電子産品還沒有到普及的程度,不用了可以送人,通常不會隨便丟棄。”復旦大學計算機系一名男生説。
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胡同學則認為,根據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從實際需要出發,隨時更新自己的電子産品,無可厚非,對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有好處。“但如果純粹是為了相互攀比,追趕時尚,就不應該提倡了。”
本報報道引起熱烈討論
本報4月9日曾刊登《時尚青年衝動消費帶來多少能源消耗》,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有網友就&&“電子産品淘汰快,只要有錢換80部也無所謂”、“每年手機廠商都推出不少新品,能叫年輕人不與時俱進嗎?”
不過也有網友&&:“如果誰都不對人類共同面臨的空氣污染、氣候變暖負責,人人都無限制浪費,不加節制地濫用能源,遭遇危機的還不是人類自身?”
“正是因為有了強大的消費市場,我國電子産品的産量在今後的一段時間,才會大幅度地增長!”供職於深圳一家日資企業的顏先生説。他告訴記者,自從工作以來,每一次提薪後,都會去購買自己中意的新款手機,而舊的手機就會順理成章地給父母用。但是,他的父母正在使用的手機也是他剛淘汰下來不久的。於是,一部手機在顏先生一家輪流着使用不到兩年,就要面臨被當作電子垃圾回收走。
日前,中國青年報和新浪網聯合進行了“可持續消費與氣候變化調查”,目前已有5000多人參與了網上調查,調查數據表明,有近七成的被調查者換過手機,有近四成的被調查者換過電腦。
據報道,“十一五”期間,我國電子信息産品市場將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年均增長率在20%左右,預計到2010年我國電子信息産品市場規模將突破7萬億元。其中,手機市場將不斷增長,預計2008年至2010年間市場將維持在1億至1.5億部之間。
“個別消費者抱着‘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的態度,輕易淘汰性能還完好的電子産品,而盲目地追趕潮流,勢必會造成大量的電子垃圾和浪費。而且,很多時候電子産品的一些功能並不會被用到,往往只是用到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買了最新的産品,可能也不會用到它所擁有的最前端的功能,更多的時候只是滿足一下求新求異的心理罷了。”華南理工大學的研究生王同學説。
誰來為環境惡化埋單
電子垃圾對環境的破壞很大。比如一台個人電腦含有超過幾十種金屬,如:鉛、鎘、汞等、有機物和玻璃,如果不經過處理,它們肯定會對環境産生負面的影響。除此之外,電腦中還含有鋇、鈹、鉻、溴化物阻燃劑等材料,它們都會損害人體健康。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陳迎副研究員&&,目前國內的電子垃圾處理能力很差,很多都是家庭式小作坊在做,一方面很多重金屬的資源取不出來,另一方面,會給環境帶來很大的污染。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師高帆指出,電子産品造成的環境污染,主要集中在生産過程中的污染、使用過程中以及使用後的污染。“在生産過程中,雖然我國有排污權交易、徵收污染稅等的規定,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一方面由於環保型生産需要的成本高,國內企業不願意也無能力投入如此大的資金,另一方面企業的發展理念存在問題,多注重短期經濟效益,不考慮長遠利益,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比如,很多電子品牌追求的是眼前銷量和利潤,而不是塑造品牌形象,謀求長遠發展。”
“在消費時,消費者未能很好意識到環保是與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消費者往往青睞外觀設計精美,功能齊全,樣式新穎的産品,而不去從環保的角度去選擇産品。同時,消費者的消費選擇無形中引導了市場上的供給。由於低耗能環保型商品通常價位比較高,消費者在沒有意識到環保重要性的情況下,就會選擇‘相對價廉’的電子産品,這樣容易給環境保護帶來巨大的壓力。”高帆説。
“可以考慮將電子垃圾的回收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去。這樣,電子産品的價格提高,消費者在購買産品時,就不會太隨便了。而且,在國外,電子垃圾的回收工作,一般是三種模式:或是消費者埋單,或是經營者,或是納稅人。”北京大學政治與經濟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寇同學建議。
陳迎則認為,消費者要減少消費的攀比、炫耀心理,追求適度消費,“很多年輕人追求新潮産品不講究‘度’,其實時尚有很多種理解方式,實際上可持續消費、適度消費在很多發達國家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的消費方式了。”本報上海5月14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