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04-24 記者:李玉波 來源:《中國青年報》2007-04-24 1版 |
|
|
“我們的耕地現在就是這樣。”張九威用手指着一個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約120米、深度達7米的大坑説。
張九威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攸攸板鎮東棚子村的農民。2005年的一項扶貧工程讓他和40多戶村民的120畝承包地變成了一個大土坑,40多戶農民失去了承包地。經過多方面努力,有關部門作出了處理,但農田改造工程遲遲沒有上馬,40多戶農民只能面對連續3年顆粒無收的尷尬。看著村裏人在備耕,他們愁容滿面。
2005年8月16日,張九威剛走到自家的承包地旁就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挖掘機、裝載機,十幾輛翻鬥車正在工作人員的指揮下在自家的地裏挖土。
張九威上前交涉。對方告訴他,這是荒地,挖土是村委會同意的,每挖1立方米給村委會1元錢的補償。張九威跑回家,翻出土地經營承包合同書想繼續和對方理論。對方卻説,他們和村委會有協議,你們找村委會解決去。
“村幹部告訴我們,為了改造農田,政府在此實施了一項扶貧工程。該工程需要先挖後墊。”聽了村幹部的解釋,村民們將信將疑,心想改造農田是好事,政府是在為農民辦實事。
2005年9月,“每天都去地裏”的張青秀髮現,地已經被挖了有3米多深,“這樣的地怎麼能復耕?”這時已經有60多畝地被挖成了坑,村民們一邊阻止對方施工,一邊又去找回民區扶貧辦和村委會。
張青秀回憶:“不久,回民區扶貧辦領導和村幹部來協調,告訴村民,運走土方,平整了土坑後,將會填上上游水庫的淤泥,鋪設管道就可以成為水澆地。”領導的保證,讓村民吃下一顆定心丸,村民們不再有異議。
東棚子村位於大青山沿山地帶,屬乾旱地區。全村耕地面積630畝,人均耕地僅兩畝。2005年,該村被內蒙古自治區列為整村推進重點扶貧村。為了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回民區扶貧辦於2005年7月決定:在東棚子村實施旱作農田改造工程,計劃將350畝旱作農田改造成水澆地,新打及配套機電井一眼,鋪設地下管道2200米,挖運土方兩萬立方米。
張九威&&,被佔的地産量很低,如果改造成水澆地,自己肯定受益。
2005年10月,挖運工程結束。留下來的是一個佔地約120畝、深達七八米的大土坑。原計劃挖運土方兩萬立方米,但經村委會丈量,在120畝土地裏卻實際被取土達34萬立方米。耕地被挖坑取土後,村民們並沒有看到水澆地。從2006年1月,村民多次找有關部門反映,要求恢復土地原狀。
回民區扶貧辦給出的解釋是:120畝地確屬旱作農田改造工程,但挖坑取土的具體實施與回民區扶貧辦無關,而是東棚子村委會的行為。
攸攸板鎮紀檢、信訪等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調查後認為,東棚子村在取土改造旱地的過程中存在嚴重“過失”——
2005年6月20日,村委會沒有同土地承包戶協商,沒有徵得他們的同意,便決定挖坑取土,同取土方簽訂協議。工程結束後,取土款未能及時結算,善後問題沒有妥善處理。取土工作開始後,村委會雖然派人在現場監督,但沒有盡到責任,造成取土深淺不一,給平整工作造成困難。
2006年4月30日,攸攸板鎮委員會給予原村黨支部書記李文鎖警告處分,給予原村委會主任李海雲嚴重警告處分。此時,李文鎖已主動辭去村黨支部書記,李海雲則在換屆選舉中落馬。此後,攸攸板鎮委員會、政府就東棚子村挖土一事作出“處理意見”。意見特別強調,旱地農田改造工程必須在2006年年底完成。復墾改造由區、鎮聘請專家論證和驗收。
去年的“處理意見”着實讓40多戶失去耕地的村民激動不已。可一年過去了,被挖毀的120畝耕地卻依然沒有任何變化。
本報呼和浩特4月23日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