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建設無序 城市公園期盼解圍
    2007-03-26    記者:汪曉東    來源:《人民日報》2007-03-26 5版

  “某小區,與某公園零距離”、“某公園,您的私家花園”……這些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都市樓盤廣告語。若是有人追問一句:既然是公園,憑什麼就成了私家花園?不知開發商們會如何作答?
  一段時期以來,不少公共綠地成為房地産開發商手上的一張牌,成為高檔樓盤的最大賣點。開發商並沒有為公共綠地建設投資,卻可以靠公共綠地抬高房價獲取鉅額利潤,使公眾享受公共資源的權利受到影響。周邊樓宇建起來後,住在公園附近的居民舒服了,但公園的景致被破壞了,城市的綠化系統受損了,公園有限的自然氣息被周邊樓宇裏的“人氣”沖淡了……
  公園不“公”,市民嘖有煩言。

高樓林立 公園變成綠色盆地,應有生態效應難發揮

  3月25日,周日,上海浦東世紀公園人流如織。
  丁先生帶着10歲的兒子在公園拍照。“家在金橋,打車到這裡要20元錢,所以一般也就是假日來轉轉。”丁先生指指公園周邊的住宅樓,羨慕地説,“住在這附近,上了年紀的人,30元辦張月票,天天都能來溜達。”
  放眼望去,公園周圍是高高低低、風格不一的住宅樓。只是由於公園佔地面積頗大,游人並不覺得特別異常。
  “市中心一些面積較小的公園綠地,要是被這麼多高樓包圍,感覺就沒這麼好啦!”上海市綠化管理局副局長崔麗萍説,“最典型的就是黃浦區的蓬萊公園,面積也就4公頃左右,周邊卻有六七幢高層建築,進入公園就會感到很壓抑,視線也不通透,大部分地方照不到陽光,公園就像一個綠色盆地。”
  崔麗萍説,像蓬萊公園這種情況,在城市的公共綠地中已經比較普遍。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的城市建設快速推進,在城市公共綠地周圍,高層建築密度、體量不斷增加,公園周邊樓宇中的人固然“近水樓&先得綠”,但公園的景觀、光照、空氣質量等也受到影響,公園應有的生態效應難以充分發揮。
  “別説像蓬萊公園這樣地處市中心的公共綠地,就連地處市中心邊緣的上海動物園和上海植物園,也難免被‘水泥森林’包圍。”崔麗萍説。更有甚者,像郊區嘉定南翔鎮的古猗園,這是一座有400多年歷史的古典園林建築,在它旁邊3米不到的地方,就建有多層住宅,而且其風格與古猗園迥異。
  “一些住在動物園旁邊的居民經常投訴,説動物園的氣味飄到家裏來了。但是,畢竟是先有動物園後有住宅小區,居民小區本來就不應該建在離動物園這麼近的地方!”崔麗萍笑言。

依法規範 《上海市綠化條例》向公園“不公”現象開刀

  上海市新近通過的《上海市綠化條例》中,有一條引人關注的規定:公共綠地周邊新建建設項目,應當與綠地的景觀相協調,並不得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
  該《條例》同時指出,規劃管理部門在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時,應當會同同級綠化管理部門在公園綠地周邊劃定一定範圍的控制區。控制區內禁止建設超過規定高度的建築物、構建物。
  上海一直非常重視城市公共綠地的建設和管理,建於上世紀90年代末的廣場公園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大手筆。該公園佔地22公頃,是上海市中心面積最大的公共綠地,市政府、博物館、大劇院、音樂廳等都近在咫尺,若是拿來用於商業開發,獲利或許是個天文數字,但是,建設綠地帶來的城市環境效益的提升,卻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
  不過,上海綠化覆蓋率與其他一些國際大都市相比還不算高,公共綠地的面積以將近2000萬人口相除,就顯得相當有限,必須讓公共綠地惠及更多的市民,以發揮最大的公共效益。
  上海市綠化局政策法規處何桂琴介紹,《上海市綠化條例》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後,綠化、規劃等部門還將共同研究制定具體的管理辦法,比如,公園周邊多少米內為控制區,公園周邊建築的高度、密度以及由近及遠的梯度應該如何設計才比較合理,建築的風格、色彩等也應與公園協調,等等。

雙贏模式 探索在城市發展和公眾利益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當然,城市綠地公園的周邊,不是不能蓋樓,也不是不能住人,尤其是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本來就人多地少,在中心城區,更是寸土寸金,提高土地綜合使用效率是當務之急。關鍵是,怎樣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同時,能夠讓公共綠地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換言之,就是要在城市發展和公眾利益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城市應該為公眾服務,這是政府的選擇,政府不能幫開發商賺錢,而置公眾利益於不顧。”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鄭時齡説,“公園周邊可以建住宅,但開發商應該付出一定成本,不能光是開發商得益,城市和公眾卻得不到什麼好處。”
  上海已在共建綠地方面做出探索。崔麗萍介紹,在上海中心城區著名的休閒步行街“新天地”旁邊,有一個“太平橋綠地”,佔地約4公頃,它採取的就是一種共贏模式,即由市政府、區政府和開發商共同出資建設,綠地周邊由開發商開發,開發商對綠地建設有貢獻,綠地也能對周邊地塊開發産生效益。
  據了解,城市公共綠地建設,主要的投入在於動拆遷。以廣場公園為例,當時的建設成本在13000元/平方米左右,而真正用於綠化的成本只有600元/平方米左右,絕大部分用於動拆遷。目前,上海市區的公共綠地建設以區級政府投入為主,市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資金。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種多元投入的運作模式,使各方利益與公眾利益得以兼顧。
  “太平橋綠地的建設模式值得肯定。”同濟大學景觀學系主任劉濱誼教授認為。他説,公園,顧名思義,其性質應該是公共的,而不應當為周邊少數居民獨享。從這個意義上看,公園的周圍,應盡可能建一些公共場所,而不是高檔建築。他説,現在有一個概念叫“RBD”,也就是“娛樂商業中心區”,在公園周圍,應該盡可能規劃建設這樣的公共場所,提高公共綠地的服務效率。

  相關稿件
雲南旅游業轉型呼喚建立國家公園 2007-03-23
北京十大公園健身氣功展示活動近日啟動 2007-03-23
上海市將建設首座蔬菜公園 2007-03-05
陜西省首家冰雪運動主題公園近日落成 2007-03-02
烏魯木齊市人民公園免費開放受歡迎 2007-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