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某央企與某省政府在簽訂某項協議,&&將適時將內部的優質資産注入在該省的某上市控股子公司,支持其不斷做大做強。當日,公司股票開盤後封死漲停板,並有研究員&&“該公司股價具有50%以上的上漲空間”,還有研究員稱其“一舉扭轉了公司在集團內部的邊緣化趨勢。”
但據接近公司的相關人士向記者&&,大股東目前只是提供“精神上的支持”而已,資産注入根本還是沒譜的事情,集團是在上市公司強烈要求下才將有關詞句加入協議之中。 此事延續了最近火熱的“央企注資、整體上市概念”,同時也貢獻了一把火力。有市場人士&&,在目前市場情況下,投資者對資産注入的真偽需要着重注意,而“整體上市”更是一個需要慎之又慎的概念。
政策和利益:整體上市雙引擎
今年以來,資産注入和整體上市概念一直是市場的焦點,最具代表性的是滬東重機(600150),自從公司1月29日公告定向增發,大股東中船集團以自身資産認購相應股份後,公司股票基本無調整地從30余元直奔70元。 相關人士&&,儘管三項資産的凈資産收益率比原上市公司低不少,但由於定向增發價格所對應的市盈率和市凈率較為可觀,大股東相應資産所對應的股份數較少,因此增發後每股凈資産和每股收益增厚幅度較大,給廣大投資者帶來了不菲的收益。 滬東重機之後,東方電機(600875)作為東方電氣集團公司的整體上市平台受到了熱捧。中色股份(000758)由於在股改中承諾要注入優質資産,在市場的較高預期下也有良好的市場表現。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1月曾&&,“積極推進具備條件的中央企業母公司整體改制上市或主營業務整體上市;鼓勵、支持不具備整體上市條件的中央企業,把優良主營業務資産逐步注入上市公司,做優做強上市公司。”從央企本身來説,將優質資産注入上市公司,增加的每股收益可以通過市盈率提升中央企業市值,可以在限售期或承諾期後減持套現,增加集團利潤,因此資産注入在很多時候也較為符合央企利益。 航天科工相關人士對記者&&,國防科工委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推動軍工企業的股份制改造。由於國家對核心軍工資産在産權多元化上的政策限制,軍工板塊的重組改造比較慢,但是這位人士&&,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有許多優秀的軍工類上市公司,例如雷聲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對於集團旗下的諸多上市公司,這位人士&&目前集團還沒有整體性的整合考慮,但是會選擇一些上市公司作為平台,相關的資産將進入這些上市公司,突出主業。他&&,上市公司還是將以做大做強主業為主,和原上市公司無關的資産不會進入被整合的上市公司,同時不排除減少旗下上市公司的數目。 中鋼集團去年11月&&過沒有整體上市的計劃,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將推進礦業、炭素製品行業、耐火材料行業、鐵合金業和裝備製造業五大産業的資産分批進入資本市場,集團目前已經擁有吉林炭素(000928)、中鋼天源(002057)兩家上市公司。但是李榮融講話對公司産生了重要影響,目前公司已經召集了各券商對自身上市路徑的各種可能進行研討。這位人士強調,目前公司還沒有任何成型的方案。 而中國誠通作為國資委資産經營公司的試點平台一直備受關注,公司相關人士&&,對於自身參與整合的資産,公司希望能逐個板塊地做成上市公司,而誠通由於肩負着資産運營平台的重任不會上市。對於旗下A股上市公司中儲股份,公司未來會將有關的物流資産全部注入到中儲股份。 中國建材股份(3323.HK)的相關人士&&,目前中國建材集團的核心資産都已進入中國建材股份,未來公司希望把其他的行業理順以後,逐步注入到上市公司當中。
慎談“爆發式增長”
儘管央企中很多表現出了對資産注入和整體上市的興趣,並且已經有不少公司成行,但是對很多企業來説還存在着不同的障礙。 某五大發電集團人士&&,由於該集團在上市公司中的股權比例並不高,其他三家主要股東的股權比例加起來直逼大股東,因此集團對注入資産這件事情並不熱心。集團資産中好的不捨得拿出來讓其他股東分享收益,而差的拿出來注入公司其他股東又不會答應,因此暫時還沒有什麼注入資産的打算。 對那些效益比較好,同時定向增發後對上市公司股權增加不多,或者在上市公司已經達到控股的央企來説,除非其他股東拿出真金白銀來認購,大股東用自身資産認購股份已無太強動力。加之目前很多受到關注的上市公司,由於盤子比較小,自身並沒有實力從上市公司購買資産,“蛇吞象”並非易事,這些都成為資産注入的技術性障礙。
針對前段時間很多研究員“隆重推薦”的科研院所整體上市概念,有研硅股(600206)相關人士對記者&&,上市公司的主業半導體材料和大股東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的業務,例如稀土材料等並無任何相關性,管理模式和産業模式根本不同,目前如果將其他業務資産裝入上市公司,只會帶來負面作用,所以大股東目前並無整體上市方面的考慮。 而且有人士&&,央企注入資産、整體上市作為大方向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央企原先拿出來上市的基本上都是最優良的資産,剩下的那些資産的凈資産收益率肯定不如現有的上市公司。因此時下被各方人士放在嘴邊的央企上市公司業績“爆發式”增長,除了少數央企確實有一些資産質量遠超上市公司,有可能做到這一點以外,其他大多數都含有“忽悠”的成分。 央企的總部大多是費用中心,“是花錢的地方”,整體上市對上市公司來説並不見得是件好事。以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為例,公司業務相當龐雜,將這些業務理順可能需要三年以上的時間,同時公司還擁有國家規定不允許産權多元化的政策性業務,因此前段時間傳聞五礦集團以五礦發展為平台整體上市是短時間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由傳統的貿易型企業正在向實業型企業轉型的央企中,中糧、中化都存在着與五礦類似的問題。有人士認為,中化國際(600500)等上市公司短期內發生重大的資産重組並不大可能,更何況中化集團的核心化肥業務平台中化化肥(0297.HK)已經在香港上市,中化集團的好資産最後花落誰家還很難説。 同一央企旗下如果有眾多從事不同業務的上市公司互相之間很難融合,對這些央企來説,成功的方向可能在於“小總部,大業務”,將自身有希望的業務都做大,壯大業務中心,減少費用中心,將集團的人、財權都下放到各個子公司,總部只變成一個股權管理機構,成為一個小總部。總部在香港的中國華潤總公司可謂一個標杆,公司總資産1000億元,而利潤已經達到100億元,而目前公司的主要資産基本都在旗下的各上市公司,總部僅是人事和管理機構。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年底成功在香港整體上市則可以為各央企提供諸多經驗和教訓。中交集團2005年底剛由中國港灣建設集團和中國路橋集團重組而成,主營業務眾多,成立僅僅4個月後立即啟動整體重組改制境外上市工作,並在不到九個月的時間內,成功實現整體重組境外上市,完成了通常需要兩年才能完成的工作。按2005年12月31日集團財務報表統計,非上市部分凈資産所佔比例約為0.04%,收入所佔比例約為0.01%,凈利潤約佔0.004%,可謂較為完整意義上的整體上市。 但是,業務單元眾多使得整體上市也不是一勞永逸。由於原來合併之前兩大集團的業務單位還保持原來的格局,並沒有進行有效的跨區整合,公司下屬的企業之間還存在着一定的競爭關係。而在海外路演中也有投資者&&,公司主要通過一系列並購創建起來,尚未實現迅速而有意義的協同效應,公司需要考慮對各板塊進行最有效的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