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醫院,怎一個誠信了得?
    2007-02-13    記者:何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2007-02-13 7版

    2月5日,48家來自全國各地的民營醫院獲得了首批“全國誠信民營醫院”的稱號,並將從深圳開始,陸續在全國各地“現身説法”——開始“全國誠信民營醫院萬里行”。就在第二天,同樣是民營醫院的上海協和醫院因存在多種違法、違規行為,被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此前,上海市衛生行政部門已對上海協和醫院診療活動超出登記範圍、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擅自開展母嬰保健服務等問題給予了四次行政處罰,並取消了醫院一年的“醫療廣告證明”。這讓本來就遭遇誠信危機的民營醫院又一次蒙羞。
    有數據顯示,不久前,上海一個月發現23家醫院存在不良職業行為,其中民營醫院佔21家。遼寧最新的督察結果表明,在發布虛假廣告的68家醫療機構中,結果民營的佔了絕大多數。
    “我們必須為行業內的那些不誠信者埋單。”新疆佳音醫院院長黃衛東和深圳深聯醫院院長廖志仁&&,作為行業協會的兩位副主任委員,他們無法做到清者自清。
    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分會秘書長趙淳説,他們將動員更多的民營醫院加入創建誠信民營醫院的行列。

民營醫院的“病根”

    在2月5日的“全國誠信民營醫院萬里行”啟動儀式上,無論是中國醫院協會會長,還是衛生部醫政司的處長,講到民營醫療機構的數量時,都不約而同地説是“數千所”。
    “每個地方都在批,誰也不知道究竟批了多少家民營醫療機構。”趙淳坦言,大概4000家左右。政府沒有數據,協會也沒有力量對此進行統計。目前,協會能做的只是通過各種活動和倡議,逐步把一些真正有志於做醫院的拉過來,讓他們知道誠信才是生存的基礎,誠信也能換來利潤。
    每次參加民營醫院院長們的會議,都能感受到這樣一個怪圈:老百姓痛恨那些坑人的民營醫院,民營醫院在抱怨社會的不理解和政策的不公平,政府在批評一些民營醫院唯利是圖。問題究竟出在哪?
    機制靈活,管理有效,沒有負擔。這是許多專家眼中民營醫療機構的優勢所在,也是它們能與公立醫院“搶飯吃”的法寶。
    “但這些優勢遠遠無法彌補我們在政策上受到的歧視。”深聯醫院廖志仁院長説,儘管許多民營醫院已經通過多年努力逐步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但在政策層面上,稅收、財政補貼、工商管理費等讓一些起步較晚尚無積累的民營醫院不堪重負。
    根據業內公認的測算結果,稅收負擔(主要是營業稅及所得稅)佔到民營醫院總收入的8%左右。而公立醫院不僅沒有稅收負擔,而且還有補貼。
    2月5日的創建誠信民營醫院會議上,一位院長對記者説,民營醫院的“病症”表現為誠信問題,但其“病根”卻遠沒這麼簡單。
    在這位院長看來,除了稅收、財政補貼等因素外,人才問題也是制約他們發展的一大障礙。許多公立醫院規定,一些資深醫生即使退休後也不能為本地其他醫療機構服務,否則拿不到退休工資。對於在職的醫生,更是卡住不給檔案。許多時候,他們挖來了人才,由於不能給這些人才晉陞職稱(只有大型公立醫院才有評審資格)等原因,很快又流失了。
    他説,過去還可以經常請一些大醫院的專家來“走穴”,現在管理嚴了,這條路也基本被堵死了。
    當黃衛東院長説起如今民營醫院大都在“看誰能活下來”的時候,常常會遭到這樣的質疑:當初有誰逼著你們投資醫院了嗎?黃衛東苦笑。
    新中國直到1997年,國務院才下發《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首次明確提出:其他社會力量和個人可以興辦醫療機構,以作國家、集體之補充;社會力量和個人辦醫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政策的大門這才正式敞開。
    2000年,原國家體改辦、衛生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城鎮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給出了私立醫院管理的大概框架——把醫療機構分為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兩類進行管理。規定營利性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放開,依法自主經營,照章納稅”。
    這一文件被人們理解成了“醫療衛生改革市場化的信號”。也就在這段時間裏,大批民營醫療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上百萬、幾千萬元已經投進來了,不可能説撤就撤,一些醫院只好鋌而走險。”一位曾在一家公立三甲醫院從事管理工作多年的民營醫院院長説,虛假宣傳、違規醫療等行為正是由此而生。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民營醫院”是個假命題

    “政府主導的醫改走勢下,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民營醫院?”接過記者的這個問題,衛生部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梁銘會笑了。他説這是個假命題。與其這樣看,倒不如換個角度:中國的土壤上能成長出什麼樣的民營醫院?
    他解釋説,西方許多國家的私立醫院都是一些大財團、大家族在賺錢後回饋社會的産物,不以營利為目的。而在我國,目前要説哪個民營醫院不想賺錢,沒人會相信。
    據了解,我國將民營醫療機構分為營利性的和非營利性的。而記者了解到,大部分地區不容許民營醫院註冊為非營利性的。即使部分地區容許,也只是幫助民營醫院規避稅收的策略而已。“政府部門説了,喜歡哪種就註冊哪種,隨時可以修改。”溫州一家民營醫院院長説。
    正如許多專家及業內人士所批評的,這種將醫療機構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管理辦法,“要麼太超前,要麼不懂國情”。
    梁銘會同時給一些對外資抱有幻想的人潑了一盆涼水。“如果是做慈善,外資會首先選擇在自己的故鄉建醫院,而不是大老遠跑到中國來。”他説,外資無一不是衝著利潤來的。
    此外,不同的醫保支付制度決定了不同的醫院形態。衛生部醫政司原司長于宗河説,如果政府資金直接補貼給病人,那麼病人可以選擇政府認可的任何醫院。在這種情形下,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平起平坐,發展形態也可能類似。如果政府資金補貼給公立醫院,則大不相同了。這種情形下的民營醫院只能走高端化、專科化的路。
    “這就是中國的土壤。”梁銘會説。當然,他所説的土壤還包括中國人口眾多、醫療資源相對短缺、公立醫院管理效率較低等。這也是一些價格低廉、服務週到的民營醫院能夠生存的原因。
    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院長官員,沒有人能描述出中國民營醫院未來的圖景。趙淳説,儘管政府在各種場合説要“積極吸引社會資金進入醫療衛生行業”,作為“有益補充”,但讓這些資金進來幹什麼、怎麼幹?沒有説法。
    “協會能做的,只是盡可能地把一些有益的經驗讓更多的民營醫療機構知道。比如,現有的成功者,無一不是靠誠信起家的。”趙淳有些無奈。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