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家電水貨 禍水橫流
    2007-01-26    記者:方世璞    來源:《市場報》2007-01-26 6版

  某些洋品牌公司在海外發布一些新産品,並不急於將自己的正牌産品投放中國市場,而是把這些“新産品”的水貨通過各種灰色渠道,以低價滲透到中國市場,獲取暴利。
  觀察我國手機及數碼家電産品市場,某些洋品牌公司有着這樣一些奇怪的現象:他們在海外發布一些新産品,並不急於推廣自己的正牌行貨到中國市場上來,而是把這些“新産品”的水貨通過各種灰色渠道,以低價滲透到中國市場上來,獲取暴利。這種“水貨”、“行貨”交相共生的不正常的産品銷售局面,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不久前,記者以購買日本某著名數碼相機“記憶棒”為名,暗訪了市場。這種記憶棒,原品牌相機只配裝32MB規格的配置,由於速度慢、容量過小,無法滿足一般用戶的需要,用戶只能另行購買這種品牌專有的高價、高速、大容量的記憶棒。這家洋品牌在中國市場上分別提供了64MB、128MB、256MB、512MB乃至更大容量、更高速度的記憶棒。記者在市場調查發現,一家專業經銷這種洋品牌記憶棒的商場的報價是,128MB840元,原廠原配,産品地道。可是,幾步之外,同是這種洋品牌記憶棒的一家經銷商戶,卻為記者提供了256MB450元的驚人報價。記者審視再三,儘管它的包裝略顯簡陋,但還是原廠原産,貨真無假。更令記者震驚的是這位業主説,相同的洋品牌、更高的速度、更大容量的産品,她還可以提供“低價行貨”。記者奇怪了,同樣的品牌貨,本來是容量越大、速度越快,應該是價格越高,為什麼容量越大、速度越快、價格卻越低呢?業主指了指産品上的標識條形碼,悄悄地説:“這是地道的日本原廠貨,這個水貨比行貨還要好;它只是沒有打上中國分銷廠商的商標;不信,你可以向這個品牌的中國工廠詢問……”
  記者以購物者的身份,試着撥通了這家洋品牌設在上海工廠的電話,報告了産品號碼後,對方查驗確認這是正牌産品,可以放心使用。記者問,正牌産品為什麼不從正常渠道賣?對方回答説,廠家只是為了“鋪貨”,佔領中國市場。記者再追問其中原因,大概對方感覺問者可疑,她的回答變得含含糊糊,語焉不詳,最後竟匆匆放下電話。
  看來,水貨在這裡已經成為洋品牌進行市場不正當競爭的武器。
  最近,歐洲一家國際通訊産品巨頭剛剛在中國推出一款音樂手機。這款高價、高檔産品,號稱採用全金屬外殼、具有國際領先的音響技術、匯聚多種專業科技成果。令中國消費者始料未及的是,這種産品的行貨剛剛在中國市場出現不到兩個月,就突然降價、斷貨了。據來自知情人士的內部可靠消息説,斷貨的原因是這種機型下線不生産了,廠家轉而一反常態地把所謂“改進型行貨”加速度地推向中國市場。知情人透露:“雖然這種‘新産品’剛在中國內地上市,但是它的水貨手機早已經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市場了。”你説怪不怪:高價行貨千呼萬喚不露真容,低價水貨卻在中國市場安營紮寨盤踞銷售多時了。洋品牌廠家賺了個盆滿缽盈,適時轉向,也在預料之中。
  一些跨國産業巨頭髮布新産品,往往是高價&&,並不在中國推廣。他們的表現,要麼是隱跡遁形,不見蹤影;要麼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悄悄地操作原廠水貨,以低價進入中國市場地下銷售。
  據知情人介紹,東亞某國一家通訊産品工廠剛剛推出高價新款彩屏手機,我國市場上就出現了洶洶冒出的同類低價水貨産品。這些原廠水貨的配件通過各種渠道流入我國,在地下進行簡單加工組裝,再悄悄地以低價水貨手機佔領市場,獲取暴利。國內一家大型電子企業不明就裏,竟貿然引進那家異國通訊工廠的同類型手機,進行貼牌生産。結果,作為同行,他們生産的同類型手機竟大量滯銷,不長的時間裏就出現了8000多萬元的鉅額虧損。他們掉進人家的陷阱裏,生産出來的高價産品,根本無法跳出那些低價水貨機形成的市場銷售陷阱。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