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國家標準的實施,應有利於提升普洱茶産品質量。(資料照片) | 普洱茶國家標準12月1日正式實施。標準規定:普洱茶必須以雲南普洱、西雙版納等11個州市規定範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並在地理標誌産品保護範圍內採用特定的加工工藝製成。 據此標準,普洱茶限於雲南生産。“標準”是否有“地方保護”之嫌?經歷爆炒之後冷卻的普洱茶産業,能否借“標準”&&走上健康規範發展之路?
普洱茶有了國家標準
記者從雲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獲悉,自12月1日起,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頒佈的地理標誌産品普洱茶國家標準正式實施。據此,普洱茶必須是以地理標誌産品保護範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並在地理標誌産品保護範圍內採用特定加工工藝製成。 按照國家質檢總局今年5月發布的公告,普洱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範圍是雲南普洱、西雙版納、臨滄、昆明、大理等11個州市所屬的639個鄉鎮。 雲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陳百煉解讀説,國家標準實施後,生産普洱茶必須使用雲南特定茶葉做原料,且必須在雲南特定地區生産,否則就不能稱為普洱茶。業內人士期待,國家標準能給“魚龍混雜”的普洱茶行業帶來規範。 事實上,要求&&普洱茶國家標準的呼聲由來已久。作為具有地域特色的名茶,普洱茶近年來在商家大力炒作下“躥紅”。隨着名氣和身價“升級”,市場上假冒品牌和粗製濫造的普洱茶涌現,嚴重影響了普洱茶形象和産業健康發展。有識之士呼籲,應&&具有強制性的國家標準,從源頭把好質量關。 雲南大益茶葉集團總裁助理鄧增永&&:“國家標準的實施,將有利於提升普洱茶産品質量,規範行業秩序,提高普洱茶産業的整體競爭力。”
“地方保護”之嫌?
前不久在廣州舉辦的國際茶葉博覽會上,雲南省政府向各地茶商介紹了普洱茶國家標準。有些廣東茶商對新的國家標準提出質疑,認為涉嫌地方保護。 一位廣東茶商提出,廣東也是普洱茶的重要産區,普洱茶的熟茶(人工發酵的茶)製作方法是廣東發明的,現在規定只有雲南産的才叫普洱茶,這是壟斷。還有茶界人士提出,普洱茶是一個共用的茶葉品種,不受地理範圍限制,目前制定的標準只能是雲南普洱茶標準,不應是普遍的普洱茶標準,否則將不利於整個普洱茶産業發展。 針對質疑,雲南省質監局標準化處處長何崇壽説,普洱茶國家標準最關鍵的是必須以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用其他茶葉做的當然不能叫普洱茶,對此,茶商並無異議。至於為何必須在雲南生産,何崇壽説,既然廣東産的普洱茶是用雲南茶葉做原料,何不在原産地加工?在原産地加工可避免“拼配”其他茶葉。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茶辦主任彭哲説,熟茶製作的確學習了廣東方面的一些工藝,但並不是完全照搬。他介紹,普洱茶並不是傳統六大茶類(紅茶、綠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中的一種,而是因産地得名,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 雲南省茶業辦公室主任楊善禧&&,地理標誌産品保護是世界上許多國家通行做法,它既是産地標誌,又是質量標誌,也是一種知識産權,許多地理標誌産品有國家標準。
普洱茶能否“回暖”?
儘管對“標準”有異議,茶商們還是有共同興趣:“標準”&&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普洱茶産業“回暖”? 人們對普洱茶曾經的火爆程度記憶猶新。“越陳越香”、“能喝的古董”等概念的炒作,“天價拍賣”、“馬幫貢茶萬里行”等活動的造勢,使普洱茶成為炒家和投資者追逐的“香餑餑”,價格一路飆升,某品牌普洱茶的普通款一件(約30公斤)從7000多元漲到2萬多元。這種“繁榮”景象從去年5月起急轉直下,大量游資撤走,泡沫破滅,價格暴跌,普洱茶産業似乎在一夜之間進入“冬天”。昆明茶葉市場變得冷冷清清,靠搬運普洱茶為生的人力車夫,不得不另謀生計。 人們反思發現,沒有從源頭把好質量關,導致産品魚龍混雜,是影響普洱茶形象和産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忽視銷售終端建設,不注重培育消費者,沒有解決品飲便利化等問題,是普洱茶産業陷於困境的重要教訓。 “我們認為促進普洱茶産業健康發展,重點要抓好兩件事。”彭哲説,“第一是把茶做好;第二是把茶賣好。”把茶做好,要求對普洱茶的生産質量加強監管;把茶賣好,要求重視渠道和終端建設,培養普洱茶消費者,使普洱茶能被人喝掉,畢竟收藏只是普洱茶的一個附加價值。 雲南農業大學龍潤普洱茶學院副院長周紅傑認為,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普洱茶産業在短期內“回暖”不現實,但從長遠看,“回暖”是大勢所趨。國家標準的&&,為普洱茶産業走上健康規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楊善禧&&,國家標準對普洱茶生産的原料、種植基地、生産技術規程等有明確規定,這對提高普洱茶質量很有好處,下一步將要制定管理辦法、加強技術培訓,使國家標準真正起到規範行業秩序、提升産品質量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