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出海”並購自2003年呈現規模化特徵至今已歷7年,期間交易額百倍增長,但成功者多集中在資源收購領域,涉及産業、企業整合的優質案例仍顯奇缺。如何提高並購的成功率已成為當前國內企業關注的焦點。
多年來,市場大體認可造成上述境況的原因,也是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三大風險:政治與法律風險、産業與企業整合風險、並購技術性風險。
而在目前出海並購的階段性特徵短期難有大變的背景下,中國企業或可優先考慮創新並購方式、尋求多元化的支付手段與融資渠道、提高出海並購實戰技巧以化解技術性風險。
“出海”並購謀求資源與渠道
2009年時,商務部曾發布過權威報告,稱我國企業海外並購勢頭髮展迅猛,交易額從2002年的2億美元,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205億美元。
而同時,尚處上升周期的第五次全球並購浪潮被金融危機戛然打斷,深交所博士後張曉凌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並購額下降了39%,歐洲並購交易驟跌56%,日本下降了43%。冷暖易位下,國內企業出海並購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被動”大幅提升。
至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景氣度還在不斷攀升。來自投中集團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2010年我國企業共發生48筆海外並購交易;累加已披露金額的33筆交易,總並購額高達299億美元。其中最大一筆交易來自4月12日,中石化以46.5億美元收購美國康菲石油公司持有的加拿大Syncrude油砂項目9.03%的股權。
此外,數據也顯示,近幾年來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主體仍以國企為主,收購需求仍以境外的資源、渠道為主。
如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7月23日央企負責人會議上所指出的,一些中央企業利用海外資源資産價值處於低位和投資環境相對寬鬆的機遇,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
此外,《經濟學人》預計,2010年中國海外並購需求中資源行業仍將是主導,此外,農業、生物科技、清潔能源和房地産的投資也將有所增長。
三大風險繼續制約並購成功率
一直以來,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速度與效率呈非同步式增長,“出海”失敗的景象比比皆是。
諸多證據顯示,基於種種複雜原因,截至目前各國投資審核機構仍主要對來自中國國企的並購行為持排斥態度,這些因素綜合形成了海外並購的首要風險。
其次,從2003年的TCL到最新的上海汽車等海外並購案例顯示,並購後的企業整合風險也是一大痼疾,且多年來並無很好改善。“成功海外並購不易,而並購後成功進行後續整合更不易。”有過諸多海外並購項目經驗的信永中和北京總部合夥人劉景偉如此感嘆。
此外,支付手段以現金為主、融資渠道狹窄等並購技術“落後”所引發的風險也在近幾年的實踐中越來越被市場所重視。 “第四次浪潮後,金融衍生工具廣泛被運用於國際並購的支付與融資之中。”深交所博士後張曉凌對記者&&,“如換股並購已成目前全球市場的主流並購方式,此外,利用認股權證、可轉債等作為支付工具也日漸被熟練運用。” 同時,張曉凌還介紹了國際市場上通用的幾種並購融資手段,如在CDO交易架構下,並購方將發行的垃圾債券打包成CDO發售實現融資,而CDO的評級源自垃圾債券組合支撐的並購事件的成敗概率。
此外,國際市場上大型PE基金也成為並購方交易的主要融資方之一。而該類基金在提供融資之時,往往會建立一個由被並購企業股票組成的分散化投資組合,然後再按計算出的對衝比率沽空對應數量的股指期貨,從而實現隔離系統性風險。
“成熟市場上,發達的CDO等衍生品市場為並購運作提供了穩定融資來源。但基於國內資本市場發展階段等各種原因,中國企業在出海籌劃並購時未加以有效利用,導致融資風險很高,市場競爭力不足。”不少海外並購觀察人士對記者&&。 |